更新:2024-11-02 01:16
首映:2002-12-27(美國)
年代:2002
時長:11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6
觀看數:22144
熱播指數:425
來源網:三年影視
一絕!《時時刻刻》編劇講述:弗吉尼亞·伍爾夫,我母親與我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在講女權主義。但在我看來,它跟女權主義幾乎毫不沾邊。只有在勞拉布朗的情節中,提到她不愿做家庭主婦,有點女權的意味,而在另兩位女主人公的情節里,根本就沒有女權的內容!
讓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到底在講些什么。
影片看上去像是三個女性忍受不了世俗生活而尋死覓活的故事,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影片最后,自殺身亡的只有兩個人——天才女作家伍爾芙和天才詩人理查德。
影片的觀點十分明顯:天才詩人通過死亡來解脫,因為他們不屬于這個世界。普通人不要試圖把天才納入自己的軌道。
伍爾芙的丈夫和女編輯克拉麗薩都試圖讓心愛的天才融入現實社會,但他們全都失敗了。
影片的另一女主角勞拉是一名家庭主婦,并不是天才,他之所以尋死,是因為她不適應家庭主婦的角色。如果硬要扯女權,那么只有她能扯上。其實,勞拉的情節,只是在表現個人對自由的追求。
這就是影片的真正主題——不論天才,還是普通人,都有權擺脫現實束縛,都有權追求個性自由。
至于女編輯克拉麗薩,有的影評者膚淺地將她說成是女性解放的代表,這是很可笑的
三個生活于不同時代的女人的一天,而在這一天中她們都作了一個影響她們一生的決定。這就是整部電影的基本內容。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內容,但我得知這部電影的內容并不是由關于電影本身的介紹而來的,而是從它的同名原著小說得知的。因此一個好的故事內容和主旨,與其說是電影的成功,還不如說是原著小說或編劇的成功。電影是一種很注重形式的藝術,所以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單要有豐富的內容、深刻的主題,還應該要有富于表現力的形式結構。內容與形式的融合,這應該是每一位制片人的永恒追求吧。
而“the Hours”這部電影無疑做到了這一點。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的。
電影一開頭就已經吸引了我。Virginia正在疾書遺言的手;她丈夫回家發現她留下的信并沖出門外尋找她;Virginia從河岸慢慢踏入河流中央并逐漸被河水淹沒。這三個發生在不同時間的場景,本來有著明顯的前后順序,卻被切割成許多畫面片段拼湊在一起,仿佛是同時發生似的,一直到Virginia的身軀沉入了河底。至此,一段別出心裁的蒙太奇剪輯告以段落
首先,要大佳贊揚三位女主角的演技,當初妮可基德曼是代表他們三位拿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這個獎,是屬于他們三位的,我深信不疑。
這部電影講述了三個在一天里并行的故事:1923年在倫敦郊外,弗吉尼亞?伍爾夫正在創作《達洛維夫人》;1951年在洛杉磯,名叫勞拉?布朗的家庭主婦閱讀《達洛維夫人》;2001年生活在紐約的克拉麗莎為前男友操辦慶功宴會。三位女性試圖掙脫各自的“囚牢”,尋求自我價值,體認自身力量,如同烈火焚身一般瘋狂地尋覓著靈魂的出口,成為了整部電影中的亮點。
逃離小鎮囚牢
電影中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在經歷了幾次精神崩潰之后,被丈夫倫納德帶到倫敦市郊一個名叫里士滿的小鎮修養。這一切努力卻不能讓弗吉尼亞過上她所期望的那種生活。因為她是天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這就注定了她為寫作而生,為創作而癡,而非安身立命于享受充滿陽光和青草味的田園生活。對文秀驚人的弗吉尼亞而言,這“囚牢”就是小鎮里士滿平靜祥和的生活,然而喧囂的大都市遠比平靜的鄉村更適合她創作
一絕!《時時刻刻》編劇講述:弗吉尼亞·伍爾夫,我母親與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