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5 15:58
首映:2006-10-19(中國香港) / 2006-09-06(威尼斯電影節)
年代:2006
時長:108分鐘
語言:粵語
評分:8.2
觀看數:95611
熱播指數:479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放·逐”最后贏家都是lady
我以為我喜歡看西部片的原因,是西部片里的大漠黃沙,是策馬飛奔的塵土飛揚。
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發現,不是的。像這樣一部,沒有騎馬,沒有戴寬邊牛仔帽槍手的西部片,我一樣喜歡。
因為這片子里提著手提包的幾個混混和西部片里穿馬靴帶帽子的牛仔差不多是同一類人。他們都有不懼死亡的勇氣。
突然想起那天看柴靜專訪周星馳的節目《看見》。其中周星馳在訴說自己小時候練習武術的時候,說自己一度認為自己是同齡人中武功最好的,同時將自己手練到和一個老人的手那樣粗糙。
我就想起自己上小學的時候,在山林中,削一把木劍,對著一叢叢被想象成敵人的灌木,哼哼哈伊的不斷出招。
也許每一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做這樣一個孤膽勇者的夢吧。不管這個事情的結果怎么樣?只要能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敢于為了自己認為的那個“義”字前進。都是值得欣賞的。更何況是為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這都是一個男人該做的事情。
另外,我很喜歡片子的那個女主角。默默的念佛,看上去很柔弱,但關鍵時刻卻敢拔槍殺人。挺好的。
阿和、阿火、阿波、阿泰、阿貓是一起長大的好兄弟。殺手阿和(張家輝飾)與妻子阿靜(何超儀飾)以及剛滿月的孩子一起在澳門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之前阿和打傷了香港黑幫老大大飛哥(任達華飾),大飛哥派了阿火(黃秋生飾)與阿波(林雪飾)來殺他。阿泰(吳鎮宇飾)與阿貓(張耀揚飾)聞訊前來阻止。
在阿和家里,阿和、阿火、阿泰三人爆發槍戰,孩子的啼哭聲使他們暫時罷戰,五人一起搬家具修補家具,一起做飯吃飯,一起合影。
阿和知道自己在劫難逃,“我想賺筆錢,留給他們”
《放?逐》,或者說所有杜琪峰電影的主題和含義,絕不是對所謂兄弟情義和黑社會的描述上,真正應該發掘的是,杜琪峰用哪種形式表現了電影的文本意義。與傳統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相反,在這里,恰恰是敘述主體成為了表象,而形式成為了內在的張力,甚至對形式的解讀,提供了顛覆字面含義的可能性。
杜琪峰在《放?逐》里延續了其一貫的慢鏡、長焦、對稱結構視圖的特點,當我們把目光投向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槍火》、《PTU》和《文雀》時,我們總能看到形式的重復,但關鍵在于不能僅僅把這種重復當做是老套的縫合技巧,而是把它當做更深層次的征兆——正如在文學藝術中反復出現的風格意向一樣,揭示著內容的非自主性:正是敘事內容和形式結構之間的間隙,維持了杜琪峰影像風格的同一性。
典型的杜琪峰式動作場面都是靜止的,恰恰是在程式化的構圖和畫面中,才表現了整個情節發展的巔峰,傳統電影的懸疑是剪輯的產物,通過對立形象的交替出現,伴以鏡頭規格的變化以增強情感的沖擊力。這種剪輯過后的鏡頭鏈接實質上是情感的“倍增”
這是詛咒,從一開始,是佛的詛咒,凡墮地獄道惡鬼道,永世不得超生。
欽酪卒,骨化金剛,帝釋天為杵而兵,后歸佛門。杵有四方,喻四無量心。一曰慈無量心,令諸善心震動。二曰悲無量心,令諸苦心祓除。三曰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四曰舍無量心,至一切止息。
這就是放逐的主線,沒有佛陀,只是一群惡鬼翻滾于一片苦海之中。盡興于自己的慈悲喜舍中,只要金剛鈴不響,惡鬼道就可以自得其樂,不是風動,不是鈴動,仁者心動。從風鈴到腳鈴,無緣響起后,總是一陣殺戮。命運不在惡鬼的手里,萬法皆有因緣,洞悉者是佛。
慈無量,兄弟手足,嬰孩啼哭為諸善始,為諸惡作,子彈落地如鈴震響,六顆子彈盡時,也是任務盡時。轉輪空響,一場輪回結束。
悲無量,風鈴作響,心念動時是以禍敗,凡情牽系是以墜奈何橋下,守五千年不忘者得重聚塵緣。回家,悠悠心念卒以千年。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喜無量,苦海難離,萬物凡塵,機緣回轉,夢落菩提。
舍無量,執迷者終不得覓善緣。佛令惡鬼相爭,以凈化人間。
金剛杵以五色金鑄
“放·逐”最后贏家都是lady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