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7 08:32
首映:2009-09-06(威尼斯電影節) / 2009-10-02(美國)
年代:2009
時長:127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3
觀看數:65095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一個單相思的故事
emmm,這種三觀非主流的,真的可以引發想法。
不管導演是什么主義,想要宣揚什么思想(很難判斷和定義,人是很復雜的!),核心觀點就是資本主義一直以來所推崇的競爭和盈利,真的就好嗎?講了幾個小故事:
1、次貸危機之后普通中產的房子在資產價格泡沫中被銀行收走,沒有地方居住;
2、大公司為員工購買保險的保險受益人是公司,員工意外逝世后公司可以獲得一筆高昂的收入;
3、飛行員這么重要的職業工資卻十分微薄,甚至很難還清學生貸款;
4、政府被華爾街裹挾,總統團隊大部分來自于高盛
Democracy prevails capitalism. But in reality, it's not the case at all.
不管麥胖是站在哪個立場上敘述,激進分子也好,行動主義也罷,我們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上來看,應該也有所警醒才對。美國的窮人很多,與中國相比呢?美國的失業率高,至少還有個叫麥胖的人去采訪關懷一下,中國呢?只有我們的龐大的貧窮群體似乎少有人問津,成了爹不疼娘不愛的棄兒。米帝一邊在享用天朝供奉的廉價生活用品,一邊為了下輪的election抱怨本州飆高的失業率,迫使RMB升值。RMB升值,加上扯淡的金融風暴,我朝多少良民喪失了他們曾經試圖去熱愛但實在愛不起來的工作,這時候又有誰站出來關心他們了。
相信有很多人都是這樣,今天激昂地看著anti-capitailism的紀錄片,明天就跟沒事兒一樣地embrace cutest capitalism了,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個吧,畢竟習慣了。習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或許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語來例證。但還是期盼著身邊的精英們,看完片兒能獲得一些靈感,畢竟make a tiny difference 也是 better than nothing。可能有點理想主義吧
再強的工會都沒辦法解決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被剝削的命運。影片58:30后講的2個民主合作社的例子才可以解救工人。
工人階級需要的不是革命,而是民主合作。放得低私有制才能完成自我救贖。
本來覺得會是很無聊的一部電影,結果還行,因為一直比較關注金融方面,所以這么看看也覺得有點意思。
首先,所謂的“自由經濟”的確是有問題的,很大的問題。所以,中國提倡的政府監管下的宏觀調控的“自由經濟”,也是一種不錯的解決辦法。
其次,這次的次貸危機,遠遠不是片中表述的這么簡單。如此簡單的話,也就容易解決了。正如奧巴馬一邊罵著華爾街的無恥,一邊不得不救助。因為帶來的連帶效應,影響將是致命的。因此,政府已經被資本綁架,這是無奈的。
另外,未來的世界是資本的天下。以前的國家、黨派,統治著這個國家。其實背后真正統治著這個世界的,是源源不斷的資本,是無所不在的money。同時,為了不斷保衛自己,資本控制者已經將自己不斷的與整個國家的法律、整體進行捆綁,以至于傷一發而動全身,綁架政治是這些年來金融最大的成功!
最后,不得不說的一句:請花更多時間關注金融!!!
亙古至今,人類繁衍生息。人類歌頌自己創造的偉大文明,同樣也歌頌讓男人女人走到一起的最樸素亦是最絢爛的人類情感,這就是愛情。如今有一個美國人,他也歌頌愛情。不過,他歌頌的愛情跟別人的不太一樣。在他眼里,這份愛情是資本主義。這個愛情故事本身講的是美國人的故事,更是所有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人們的故事,他叫邁克·摩爾。
影片一開始,畫面呈現給大家的是一群搶劫銀行的匪徒。其實這是邁克·摩爾在這部《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最主要的一種藝術手法,通過具體的形象化的事物,來借以表現資本主義危機中,資本家對于財富的掠奪,以及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諷刺。開篇中的匪徒即是邁克·摩爾對資本家及其控制下的以華爾街銀行的比喻,區別在于片中的匪徒是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地搶劫。而華爾街的銀行家和金融高管們,則通過一系列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把非銀行領域的財富,尤其廣大普通民眾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攬入懷中。
緊接著,邁克·摩爾又將美國與羅馬帝國做了比較。在邁克·摩爾設置的語境中,美國就是另一個羅馬帝國
親愛的摩爾先生,
歐洲人民如此熱愛你,以至于他們在金棕櫚后,如果再給你一座金獅,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并且,我覺得,即使你在片中像小丑一樣拉著警戒線,叫人們遠離銀行,我們也不覺得討厭,因為這一次,你簡直就成了貧民百姓的權益代言人。
你的紀錄片依舊很主觀,主觀到我認為更像一部劇情片,可是,并不是紀錄片才在說實話。《華氏911》里我就記得你在整蠱布什先生了,這次,你更親民,你幫金融風暴里失去了房子,無家可歸的民眾說話,你開始聲討銀行業在這場風暴里應當承擔的責任,誰都知道你說話多少有點偏激,但為了最廣大的民眾說話,誰在乎是不是理性。
顯然,歐洲人民很愛你,你在威尼斯,受歡迎程度像個大明星,記者們拿著紙和筆,像個小粉絲,追著找你簽名,高傲的歐洲評論家也會被你美國式的幽默逗笑,雖然大家都知道,那是因為你一向敢說敢言的左派式作風很合這些歐洲文化人的口味。
現在,既然資本主義都拍到了這個份兒上,您什么時候拍一部關于社會主義的紀錄片?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一個單相思的故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