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5 09:36
首映:2015-10-30(中國大陸) / 2015-05-20(戛納電影節)
年代:2015
時長:126分鐘(中國大陸
語言:英語,山西話,漢語普
評分:8.1
觀看數:66116
熱播指數:762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山河故人】董子健作品,論俄狄浦斯情節及其三種表達方式
2003
在北京上學那時候有門課叫「影視作品賞析」,就是頭兩個小時放片子,後兩個小時老師講評。那幾年正逢賈科長嶄露頭角,這課基本就是「賈樟柯影視作品賞析」。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1,一次放《站臺》,長長的站臺,漫長的等待,聽見火車聲,就是看不見火車來,不一會兒就睡著了,不知道過了多久,醒了,我問旁邊一哥們「車來了嗎」,他望著遠方說「沒來」。2,放一個叫《狗的狀況》的幾分鐘紀錄片,就是一幫人在賣狗,小狗不斷掙扎,咬破麻袋,探出頭來。老師讓大家分享心得感受,最後一個同學終於“被逼無奈”,說,「我覺得……我就像那隻狗……」當時當然鬨堂大笑,現在想想還頗有哲學意味。3,《三峽好人》拿了金獅獎,一次我姐說他們老師逼問他們趙濤喝水的意義,我姐脾氣大,說,喝水有他媽什麼意義,渴了唄。
2009
北漂還沒漂就過渡成了港漂,算起來這兩個大城市都待了差不多六年。相比廣闊的北京,香港實在是小,小到碰上賈科長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之後,科長搞了一堆紀錄片,對社會、對時代的感懷和表達倒成了我對科長的初步印象。記得有一次座談
賈樟柯,這個來汾城的本土導演,以其獨特的藝術領悟力直沖入電影界。
今日觀看了其導演的作品《江湖兒女》,又重溫其《山河故人》。兩部電影一同觀看,震撼與感動溢于言表。于此的感官體驗似乎總是與傳統的電影欣賞與常規的電影評價大相徑庭。但仔細咀嚼之后,筆者反倒是嘗到了更多令人毛骨悚然的甜頭。這無與倫比的貼近地面,扎根本土的年輕導演,屢屢攫取汾城這片土地上最底層的最生活的部分大做文章,并成功向外人推出其最精華,最柔軟的部分。
筆者想說,他運用了一種最貼近黃土最貼近腳底的視角
賈樟柯遠離底層人民后還能怎么做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呢?《山河故人》給出了答案。作為一個學院派導演,從最初拿著dv拍《小武》到后面用著數碼攝像機拍出了《天注定》,所有的電影都無意識的表露出賈樟柯對新時代畫卷下人民悲天憫人的吶喊,原以為《山河故人》的故事能稍微打動人心,不料,賈樟柯仍然不變自己那悲觀主義的思想,到頭來還是講述了一部物是人非,被現實壓垮下躁動不安的中國人們。
故事依舊和《天注定》一樣三段式,但這次的三個篇章顯然不是三個獨立的故事,而是通過時間串聯起來的一個人物圖譜下的「進化史」。三個片段無非展現了昨天今天明天這樣的時空關系,從三角戀講起,從遺忘的親情結束,故事恰如其分的把所有最悲觀的一面展現給了觀眾,但所有人都跟明鏡似的知道這就是殘酷的現實。賈樟柯說他不是在用電影講中國人那可憐的、自私的、矯情的故事,只是在講述他自己內心的感情。愛情的左右抉擇不定,骨氣尚存卻被疾病擊垮下的自我,忘年戀下對親情的自我遺忘。故事總是在追尋著一種看似戲劇化的精心制造卻又在貼近現實
對《山河故人》,我并沒有其他評論要寫。
我想,影評這樣的東西,一定是觀眾寫給導演和演員的回饋。好比一個說了,一個聽了,聽了之后,作出回應。
然而如果明知道對方看不到,難道是要給其他觀眾看嗎?并沒有必要。但我沒有其他評論要寫不是因為這個。
因為我聽到了他所有的“字里行間”,因為我看到他已經用最純潔的方式把要訴說的都訴說了。
這樣的東西,卻不是“個人”的。
這樣的東西,是在個人的身上,但它是全體的。
賈樟柯不是一個思考者。
這真的是個了不起的作品。
【山河故人】董子健作品,論俄狄浦斯情節及其三種表達方式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