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嘗想,若是生逢國難,我該怎么辦?
我問父母,收到的回答是,“總有人會犧牲的,但我不希望這個人是你,本來毫無希望的事,為什么要白白送死,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是啊,四萬萬中國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鬼子淹死,三十萬東北軍,為什么被兩萬日軍一夜嚇出東北?
也是啊,我只是個農民,我家里還有妻小,我還年輕,我不想死。總有人會為此犧牲的,中國人那么多,為什么要是我呢?我沒有什么志向,根本不會拿槍,求求你,放過我,英雄讓他人當去,我好好活著不好嗎?
八佰讓我想到了今年的武漢

《八佰》我看了,不行。
雖說支持影院復工責無旁貸,可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不是?我吃這口飯沒辦法,趟這渾水只能認了,沒看的可千萬掂量清了。稍微展開說下吧。
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動
我本來就對四行倉庫那段歷史不感冒,什么“天下第一八十八師”就更扯淡了。
再牛的德械師團,到了孫元良這種“飛將軍”的手里(這“飛將軍”的綽號是諷刺,因為丫幾乎每次打仗都跑得飛快且毫無節操),也就是貴點兒的炮灰。
可憐的400將士,孫跑跑拋下當烈士——要知道,老蔣是命令整個八十八師殿后送死的

從電影的主題來看,悲劇精神強調在痛苦和毀滅的形式中肯定有價值的東西。在悲劇中所體現出來的英雄主義不是悲慘而是悲壯。因而可以說英雄主義是悲劇人物所體現出來精神的集中展現,英雄主義與悲劇的精神形成了呼應,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在管虎電影的創作中可以看到他的所選擇的題材人物多大具有英雄主義的色彩,他用獨特鏡頭語言刻畫出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無論電影主人公是英勇的志士還是底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下出現的英雄人物。管虎通過對英雄形象的塑造,并積極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真的太感激和平年代了。1、第一次哭是在三小時攻倉庫人肉炸彈往下跳那里,一個個喊著名字,這里最觸動我的不是第一個人,而是李晨那個角色,綁手榴彈的時候沒有絕望和赴死的痛苦,甚至說了聲謝謝,就像是運動員ready要起跑一樣就去了;2、舞女在河對岸的陽臺上,在對岸的還有戲班子,賭場,租界的老板,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墳場;3、第一次端午看到了水道的盡頭有出口,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了了生門,當他和老算盤游出去的時候看到了他眼里的美好 本該有的上海模樣 他回頭了 ;4、護旗那場戲,我感覺我不在影院

八佰給我的一些回憶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