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又要說大伙不愛聽的話了。。。總這樣真是怪不好意思的。不過迪士尼的電影也就這樣了吧,就算是皮克斯也挽救不了。。。一部政治正確的陳詞濫調,其實都算不上雞湯,只算是給雞洗了個熱水澡,剩下的洗澡水還可以用來煮青蛙(順便說,我覺得溫水煮青蛙的寓言純屬胡扯,完全不符合生物學原理——這個判斷來自我年少時長達數年和青蛙打交道的人生經驗,信不信由你)好像又扯遠了。
其實這部電影演到中途我一度以為迪士尼改脾氣了,終于要開始拍點兒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了,對

創意還行,故事略硬,不夠取信于人,至少沒能取信于我。有種為了講這么一個活在當下的主題,硬設計了這么一個故事的感覺。
不知有沒有人有同感,全片整體都跟尋夢的發展路線太像,但后半部分卻沒有推上去,人物轉變生硬,虎頭蛇尾。以致于看完我莫名產生一種想模仿尋夢卻沒仿成功的感覺。
主角成功演出了一場,就直接開悟了...佛陀都沒他悟性好。
他內心os仿佛是“追求了n年,成功的感覺原來不過如此!每天的地鐵一樣擠,漢堡也沒變得更好吃

歲末年初,一部電影治愈了我貫穿全年的焦慮感。
故事的主角,喬伊,一個黑人音樂老師,是個跟我一樣平凡的人,但他有一個清晰的夢想——成為爵士樂大師。為此,他可以放棄音樂老師的鐵飯碗,他可以在通往生命彼岸的大道上拼命往回奔,只要能登上那個昏暗狹小但承載著夢想的舞臺。
看到這里,我大概猜到了電影結局,喬伊幫助22找到了生活的目標,或者說是生而為人的最后一塊拼圖,他自己則趕在最后一刻回到地球,技驚四座,加入爵士樂隊,成為一代大師。
如果影片如此結局,雖然略顯老套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是我在定居城市的第四個月,也是我開始真正live every minute of it的第四個月。
從一直追尋所謂的“目標”,到開始真正享受當下生活的每一分鐘,主角的生活印跡和恰好和自己重合。
從12年開始復讀,到大學,到出國留學,一直覺得身邊的城市很陌生,也沒有真正放松心情去了解過,因為知道自己注定是個過客。總希望利用好每一分鐘、每一次機會,去奔向更遠的遠方。恰似影片中的男主,一直保持緊繃的精神奔向那個full time的鋼琴家生活,忽視了當前的生活。
總以為理想的生活在遠方

看完《心靈奇旅》這部片子,我非但沒有生出一絲“喬伊之頓悟”,也沒有感覺到半分“二十二之迷失”。
也許是冬天太冷,我太清醒。
皮克斯這部關乎“生死熱愛”的作品,有一個精巧的架構,有一個恢宏的主題,然而卻不能使人信服:一部淺嘗輒止的成人童話。
《奇旅》為了呈現出“打動人心”的電影語言,不惜人為將斑斕繁復的俗世生活割裂成互為孤島的兩種形態。事實上,影片中的絕對化的人物模型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模糊了作品想要傳達的意旨。
全片使我震撼的是喬伊滿懷恐懼

“心靈奇旅”爵士的精神、生活的真諦,就是 jazzing。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