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有表達的電影。表意很多影評都談過,每一組人都有被殺的理由和赴死的理由。為什么說赴死也有理由呢,是所有人最后都放棄了抗爭,認同了主廚的看法,穿上棉花糖衣服等死。我們有句老話說的好:“等死不如拼死。”正常人在絕望的情況下,必然考慮在足夠近的距離把主廚帶走。即便死了,也要讓你們搞不成。但是導演和編劇都沒有那么安排。他安排這些人逐步絕望,逐步赴死。嚴格來說劇情結構是完成整。最后漢堡女拔高了立意,很有意思。
讓我來解釋一下這種看法。很容易能看出,富商夫婦光知道講排場

【劇透預警吧,一些支離破碎的想法】
某種意義上,這片子的主題是很模板化的美式階級斗爭,不同的客人各自都代表著一個對應的模板化的人群,比如經常消費高檔菜品的出軌富商+認錢的妻子,比如用言論判人死刑的評論家與評論家的贊助人,比如背叛了階級見錢眼開見利忘義的工賊,又比如私下曖昧相互利用只關注花邊和活動的明星藝人和經紀人,還有削尖腦袋混入上流,附庸風雅又無視苦工的年輕有錢一代(也可能是二代?),(以及還有個索取的母親形象?),而廚子們也是一些模板化的人物形象

都是一群很拽的人被邀請去了孤島,都是各自都有各自的打算,只不過前者是美食鋪墊,后者則有濃厚的阿加莎風格,當然后者CG的成分也更多。眾星就不說了,似乎費因斯不再挖古墓,又瘦了一點兒了。而格蘭特只能在一個調侃風格的角色里面露一小臉,看來出名不但要趁早,而且還要繼續加倍努力。或許二者都更適合舞臺話劇吧!

《菜單》這個電影是我在吃早飯的時候看的,豆腐腦、煎餅果子、餡餅,難吃得要命。打開了電影之后,看得倒是非常投入。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及格線以上的電影,故事講得比較直白,一些情節交代得不甚清晰,但最大的亮點是Chef和吃貨小哥的演技、女主順利離開的方式,和電影傳達的中心思想。
這個電影最深得我心的一點是,它傳達了一個觀點:食物終究是食物,首先需要做到好吃。如果一份食物難吃得仿佛一坨屎,那么再精致的擺盤、再動人的背后故事,也無法給它加分。
這一點我真的無比認同

各游客都什么黑歷史,為什么就要判他們死刑。男主知道這次行程全部都要死。還是去了。又是為什么。主廚的老媽在那里干嘛的。也沒解釋。。。好好的一部懸疑題材拍的稀爛!!!最后游客都沒反抗,廚師們又沒拿槍。豁出去不一定就輸,真的沒有拍好。
回到女主,報警而主廚卻饒過了他。為什么,跟女主跟主廚有什么聯系。也沒講明白。女主是賣的應該

徹頭徹尾的美國政治隱喻。主廚就是懂王。
主廚要被換掉的前夕,煽起暴動,把自己的投資人吊著淹死了。現實是,懂王要下臺前夕,拒不辭職,然后讓自己的鐵粉進入了白宮,也就是著名的國會山暴動,片中當然就是主廚的鐵粉尼可拉斯進入了廚房重地,炮制菜肴。
當然,這是一場災難性的混亂與暴動,把美國拉下了神壇,就像尼可拉斯做的菜一樣是烏合之眾,全無融合,褻瀆了廚房重地。尼可拉斯最后被懂王授意羞愧自殺。現實中為懂王自殺的鐵粉可不少,為懂王制造校園槍殺大案的,還有闖入FBI以一人之力掀起大型槍戰

無限回味!《菜單》影評!一頓飯吃一塊勞力士!米其林三星想吃嗎?要命內種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