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電影的基調在故事發展中漸漸變得越來越吊詭,人物是很明顯的符號化象征,代表著不同階級和身份,場景基本就是在島上的一個餐廳里,劇情很簡單,就是chef精心挑選了一批人前來赴宴,與自己一同共享最后的晚餐。
優先容易想到的就是關于食物的命題。一位藝術評論員曾在題為“論美食和時裝為何不能成為偉大藝術”中提到,“食物就是意味著被食用,而服裝就意味著被穿著。”所以食物的本初作用就是裹腹,在此前提下就是食物是否能帶來味覺的美味體驗。給食物過多的賦值,添加高概念定義,甚至背景故事
電影在第三層,大家的影評都還在第一層,有個別在第二層
廚師,食評家,妓女,這個電影真的太難去感受,甚至可以說他什么都沒有諷刺,這真的是一份菜單,一份無懈可擊的菜單
當然絕大多數人永遠都看不懂,這是獻給一部分人的絕唱
他不能當做恐怖片來看,不能當做諷刺片來看,甚至不能當做電影來看,這只是一份菜單,一個給所有食客的答案

主廚給出了每個人被受邀赴死的理由,就像設置晚宴一樣,菜單、食材、每道菜的烹飪手法、時間、甚至是食客的心情,都必須有條不紊,都需要在他的掌控之中,沒有趨于完美一說,只能是完美。
演員和他的助理:演員應當對自己的作品和觀眾負責,如同chef一樣應對食物和顧客負責。他演的一部爛片,正好在chef唯一一天的休假中選中去電影院觀看,讓chef感到憤怒;助理則是離不開演員,因為一直在偷偷使用演員的錢,所以跟他隨行。
這場諷刺也同樣適用于現代藝術,充斥著噱頭,過度闡釋,強行的形式革新

沒做過海外米其林行業的可能不能理解行業內的心酸和苦楚. 辛苦程度是難以想象的,但是當你付出了全部精力和努力去呈現的美食,會遭遇裝逼犯的嘴炮美食評論家,毫不在意你菜品和任何介紹的土豪,垃圾節目秀,拉低你行業檔次還裝作內行但完全不努力的混子廚師,沒有道德的垃圾同事,工業化生產的垃圾食材卻飽受青睞.加上你從業多年被辛苦折磨疲憊不堪的身體,內心早已變態,對烹飪完全失去了興趣和愛.
看到主廚最后認真的煎漢堡肉餅臉上浮現出的微笑,我竟然痛哭流涕. 那個微笑代表了初入那個行業的初心

《菜單》無限回味!不容忽視的小細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