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5 15:50
首映:2010-10-15
年代:2010
時長:98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5
觀看數:94501
來源網:三年網
《我是植物人》“瀕危保護動物”一針見血痛砭時弊
整個影片最讓人震撼的一句話莫過于“我們都是植物人”。
我們漠視,甚至習慣身邊的種種現象,我們把假的東西當成了習慣,習慣到認為事情本就應該如此,女主習慣性的把所謂的“行業潛規則”當成理所當然,結果因果報應,自己竟然成為自己的受害者,也成為自己的劊子手,莫大的沖突和諷刺,是影片最讓人唏噓的地方。然而現實中,這樣的巧合畢竟少數,現實中,那個小女孩一家的遭遇,才是真實。天降橫禍,誰會料到,這家人沒有錯,可是他們卻成為被懲罰的對象,為什么,這不公平!無奈,是這個社會最常見的嘆息。
與之相對比的是很多人的漠視,他們犯了錯,卻沒有受到懲罰;很多知情人,卻選擇保持沉默,只要把自己撇清楚,跟自己沒有關系就行,對小女孩的一家,他們同情卻幾乎毫不猶豫的選擇漠視,自認倒霉吧,是這個社會最常見的無奈。
總之,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影片,讓人思考,也讓大多數人沉默。作為最低層的大眾,我們能做到什么呢?盡可能的保持自己的誠信,除此之外,我不知自己還能做些什么。對自己的職業,保持一份敬重,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做到的。
韓浩月
獨立制片人、非主流導演、藝術院線點映、另類片名……這些信息大有把《我是植物人》往藝術片的火坑里推的意思,實則非然,這部電影其實是部敘事流暢、有技巧、有想法、有情懷的商業片。
《植物人》最大的閃光點,毫無疑問是它的現實題材,它對早些年醫藥審批制度的混亂以及醫藥安全問題的揭示,觸及到了電影審查的底線,可以說,在它之前似乎還沒有什么電影,能拿這么沉重的主題講故事。
主題沉重不等于表達形式嚴肅,在影片的前20分鐘,狗仔記者與蘇醒的植物人之間有趣對話以及他們之間的故事,讓《植物人》大有喜劇片的味道,它的喜劇成分即非馮小剛式的,也非寧浩式的,不是京味的譏諷調侃,也不是流行至今的黑色幽默,而是西式思維下的語言機鋒碰撞,諸多涉及社會批判的臺詞也運用的恰到好處。
《植物人》從好萊塢電影制作中汲取了經驗,喜劇和懸疑是它的兩大元素,在懸疑設置方面,“我遇見了我”式的戲劇沖突,讓電影頗富新意。交鋒、竊取、報復、談判等能吊起觀眾期待感的情節,在故事進展的流水線上各負其責
“太熱鬧了,想家”
這句臺詞是一個孤獨的女人說的,她喝多了,在別人的生日Party上,她把自己灌醉了,哥們兒問她為什么?
她說:太熱鬧了,想家。
寫出這句臺詞的導演,就是,王競。
推薦導演王競的傷心三部曲:家、國、我。
我,《我是植物人》2010年
家,《萬箭穿心》2012年
國,《大明劫》2013年
我傷心,不管起因如何,只要能遇到愛你的人,總是有解的。
《我是植物人》里的女主人公,俐俐,最后一個鏡頭是身穿囚服,隔著鐵窗,淚眼朦朧地看著那個男孩,等她自由一定會娶她的八卦狗仔男,很幸福。
《我是植物人》“瀕危保護動物”一針見血痛砭時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9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