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喜歡另一個名字,殺人天使
影片張弛有度,不斷推進間,情感上產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卻漸漸,仿佛黑夜中一束光,微弱卻足夠溫暖
開始的昏暗雜亂,黑暗悚人的氣息,反射到主人公,孤獨憂郁,執著陰厲,也許就,信了她的罪惡
卻回憶中,暖暖的色調,歡樂的一家人,又恍惚了
那么多所謂的大人物,侃侃而談,儼然正人君子,于是又,信了
直到那個律師,告訴她,也告訴我們,輿論有多能倡導黑暗,主人公眼中閃過的希望…一次次誤判結局,他始終沒有放棄,只是為了從業者那份該有的初心;

《被告護士》是2014年代表荷蘭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種子選手。就我個人的觀影經驗而言,近年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一般具備以下幾個共性: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極富特色的鏡頭語言;講述一個充滿文化反思意味的“叛逆”故事;對當地非英語地區的社會環境有一個個性展現;影像風格和敘事內容包含一些美國觀眾熟悉的藝術傳統。盡管我還沒有觀看其他的參賽電影,但是如果用以上的標準來衡量的話,《被告護士》應該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從故事說起——初級影迷觀影指南
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探案故事,或者說不是一個好萊塢高概念式的“內幕電影”(此名詞為個人杜撰)。因為故事的敘述并不以讓觀眾與人物同步發現事實的真相為目的,而是在一開始就向觀眾展示了整個“內幕”事件的真實過程,即觀眾從故事伊始就知道主人公是清白無辜的,所有的懸念都集中在讓觀眾等待故事中的其他人物發現事實真相上——當然,這種懸念基本上可以被認為是沒有懸念。觀眾知道的事實永遠比人物多,就意味著導演在有意識地使觀眾與故事本身產生一定的距離

被告護士:2014推薦,被告的不僅僅是護士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