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13:55
首映:2008-01-18
年代:2008
時長:110 分鐘
語言:英語,法語,德語
評分:7.5
觀看數:73081
來源網:三年影視
【酒業風云】美酒美景美人
基于本常年飛行在各國酒莊的酒鬼職業,為該片對行業宣傳的功能點個五星贊
影片英文名“BOTTLE SHOT”一語雙關:即有“瓶中震蕩”值得葡萄酒經過長途旅行之后對酒體品質的影響,猶如人經過長途飛行后的JET LEG;同時也有“一個瓶子引發的大事件”;總的來說,中文名字翻譯為“酒業風云”有點太大了,雖然說是一部反應了歷史事件的電影,但是總體調性還是非常輕松愉悅的(葡萄酒就是有這樣的魅力),我覺得還是不如翻譯成為“瓶中風云”更好些。
不得不說,電影的確是文化傳播的最佳方式
慢點,最近忙,一定好好寫。
看一部電影說的是什么,最先看百度百科的介紹,介紹本片是這么說的:“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講述1976年英國酒商史蒂文·斯拜瑞爾在巴黎組織了一次品酒會的故事,打破“開蓋定論”,酒瓶子里裝的什么貨才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說得言簡意賅,對當年的事實和電影故事的內容確實都可以用這么一句話來評價。一件大事件的發生,通過媒體傳播引起各方注意之后,人們的目光確實都會逐漸轉移到這個事件上面來。但是真實事件的發生都是通過多方渠道流通出去,誰也沒有上帝之眼,看不到全局,那就只有多方打探,綜合考慮,以示公正。
但是歷史是歷史,這是部電影啊,是部好萊塢電影啊,要有戲劇性,要有套路,觀眾才容易買賬。
。。。。。
bottle shock譯作“酒業風云”,固執的老律師辭職開始追逐自己的葡萄酒夢想,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妻子離開,債務纏身,卻看不到美酒香醇的未來,于是沮喪地回到律師事務所干起老本行,但已失去合伙人資格。他那看似玩世不恭的兒子,卻在即將功敗垂成的一刻,擔負起了責任,他玩世不恭,但擁有他的父親沒有的品性,自信、樂觀、執著,他不顧頑固而又絕望的父親的反對,將自家的霞多麗交給一個推廣法國酒的英國酒商,這個酒商為了生存無奈之下才到加州搜集葡萄酒,在法國舉辦不貼酒標的葡萄酒品酒大賽,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那瓶霞多麗戰勝法國酒獲得了此次品酒大賽的第一名,自此,絕望的父開始親歡呼雀躍,他多年來苛刻的追求完美,終于獲得了成功,他回到了酒莊,為自己的兒子倍感欣慰。重要的意義在于那瓶霞多麗打開了加州葡萄酒的廣闊市場。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是品質第一的勝利,是催人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勵志故事,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愛正劇只能算是小插曲了。
這個電影時間不長,但是表達的意思很多,反映了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情侶關系,歐洲和美國,移民關系等等,感覺還是很有意思,男主之一還是個富二代,耶魯休學回家了種田,天天就死活釀酒打炮,真是好羨慕,這種富足的心態也是焦慮癥患者的中國人難以想象的。老爸還是很tough,父子日常的對話居然還包括拳擊,一方面是為了渲染美國的粗野樸實文化,另一方面估計也是有一定的真實性,這在中國以孝道的文化簡直不能想象。一個連皮卡都這么爛的人居然可以擁有如此美麗的土地
完全是沖著Alan Rickman看的這部電影,可他的戲份沒有想象中的多,好在多次出場都是承擔著搞笑的任務,完成得還不錯。他在片中的法語臺詞可不少,那種磕磕絆絆的說話方式,也很是有趣。
由于是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影片,故事基本上都知道了,而且算不上曲折。為了增添戲劇沖突,影片加入了父子情感這一主線,雖不新鮮,但是父親對理想的矢志不渝,對釀酒事業的精益求精,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愛,交織在一起,還是有些動人的。尤其是父親在辦公室用大刀劈開酒瓶,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美酒時,那種夢想終于實現的幸福,看得我有些小感動。
看此片,知道了一些葡萄酒的相關知識,比如“暈瓶”(這個“柯南”里也講過呢,呵呵),比如葡萄酒的顏色會變,還有釀葡萄酒時竟然不只有葡萄,還有桃子、芒果、培根!作為一個比較喜歡酒的人,觀看過程中,看著品酒人滿足的表情,酒在杯子中搖晃的光影,真是很陶醉呀~~
一位叫Steven Spurrier的葡萄酒業界人士,在1976年舉辦了一次巴黎盲選品酒會。釀酒人父子,父親Jim Barrett和兒子Bo艱難維持芒得力納莊園(Chateau Montelena),最終他們釀造出的霞多麗(Chardonnay)獲得白葡萄酒冠軍。
另外紅葡萄酒的獲獎者是鹿躍酒窖的赤霞珠(Stag's Leap Cabernet),影片中似乎沒有著墨。
就這么個故事,喜歡葡萄酒的人應該頗有感觸。我個人不太能欣賞酒這玩意,不過看看Napa的風格還是很有意思的。
【酒業風云】美酒美景美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