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有關老師的片子,勵志的,性壓抑的,傳達精神的,批判社會的,一樹梨花壓海棠的,男的壓完女的壓的,可是這片的主題確實有些特別,雖是互救,作老師的還是主要給學生救贖了。
Fleck一定也是一個敏感的小知識分子,所以編導出來的東西總是或多或少映射了我這種理想主義分子身上的弱點——看得清楚,能解釋,又怎樣?
As he said, "One man alone can't change the world." 我們總是把自己想得太高,卻又經常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我稍微有些不清楚的是這電影的重點在哪,是導演借Dan強調的“辯證法”,還是依然無法消除的種族隔壑,抑或只是講一個有起有落醍醐灌頂的故事。
初一看里面有些地方有些無趣,仔細觀察,Fleck還是埋了相當多的伏筆,而且表達得頗為含蓄。運鏡和剪輯都有獨到之處,其中高潮之初的那兩個眼神,都是一半躲在門后,曖昧并且耐人尋味。
Ryan確實演得很好,他的那雙游離的眼神,不愧是被學院提名。

先說說主人公Dan。作為白人歷史教師,他喜歡使用辯證法解釋歷史現象,課上的他熱情洋溢地介紹歷史上的民權運動,充滿理想。而在不為人知的課余時間里,他縱情于酒吧,沉迷毒品。他是一個好老師嗎?舊時學生的父親在酒吧與他打招呼時,他竟然遲鈍到記不起學生的名字;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紈绔子弟嗎?觥籌交錯的背后,是滿腹經綸,甚至還研究共產主義。當看到這樣一個人,你會感嘆人性的復雜,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竟然如此自然地兼容在一個人身上:積極與消極、向上與墮落、掙脫與沉淪、堅定與踟躕……或許,就像Dan自己說的那樣:“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Dan的生活隨著Dray的闖入更加糾葛混沌。黑人女學生Dray自小沒有父親、哥哥因販毒入獄、母親因繁重的工作無法照看她,她只想靠販毒賺一點零花錢,但卻被Dan憤怒地阻止了。就這樣,Dan和Dray在課堂下有了更深的交流。但影片同樣適可而止,師生之間這段情愫被表現得模棱兩可。情感這東西同樣是復雜的,這復雜源于人性中的單純——它獨立于一切后天定義的階級、種族、身份等等。
“半個尼爾森”緊湊!個體救贖的話題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