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5 08:39
首映:2010-09-24(美國)
年代:2010
時長:84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4
觀看數:91754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嚎叫”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實的表達自我
如果不是講述Allen Ginsberg,如果不是Howl引發的討論的內容和它打破的保守,如果不是Franco的表演,我也許會對片子的拍攝手法感到無趣和乏味。但是這些都存在,所以這是一部好片子。
動畫的表現是亮點,很有新意和想象力。有人說,這是導演在綁架觀眾的判斷,刻意的給出了如小學語文般的答案。但我在看的時候并沒有這種感覺。對于詩,我還是在根據字面去做自己的理解——事實上,我不覺得有任何現代詩可以人為的給出一個解讀讓不同的人都全盤接受,一個人如果對一首詩投入興趣和情感,那他一定有自己的解讀。對于動畫,我只是純粹的欣賞。也許對于得出“綁架論”的人,“心有雜念,萬物皆惡”可以作為一個“不那么恰當”的回答。
-------------------------
一些片段和瑣碎。
(16' 37'' 這之前動畫中“游動”的禮花很贊)
我對其中艾倫·金斯堡所說的:“其實根本沒有垮掉的一代”記憶深刻。可能和大多數被奉為精神領袖的人來說,只是他不經意的所作所為恰好和當時人們的內心需求一致而已。
所以作為影片,分四條線記錄著:黑白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動畫對詩歌的詮釋;主人公自述;作品面臨法律的裁決。
除了個別銜接的生硬,其實這四方面都沒有正面反映他對那個時代具體的影響,而是從個人去表現人物的一部傳記影片。
可能動畫很淺,可能詹姆斯·弗蘭科 James Franco的形象和表演和心目中個主人公相去甚遠,還是覺得創作者希望表達的一種獨到視角運用得不錯。
一
艾倫得意地對我說:“看,我這件西服五塊錢,皮鞋三塊,襯衣兩塊,領帶一塊,都是二手貨,只有我的詩是一手的。”
提起艾倫·金斯堡,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這位美國的“垮掉一代”之父,自五十年代因朗誦他的長詩《嚎叫》一舉成名,成為反主流文化的英雄。他在六十到七十年代席卷美國的反越戰抗議浪潮和左翼造反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他,這半個世紀的美國歷史就會像一本缺頁的書,難以卒讀。
我和艾倫是一九八三年認識的,當時他隨美國作家代表團第一次到中國訪問。在我的英譯者杜博妮的安排下,我們在他下榻的旅館見面,在場的還有他的親密戰友蓋瑞·施耐德(Gary Snyder)。我對那次見面的印象并不太好:他們對中國的當代詩歌所知甚少,讓他們感興趣的似乎只是我的異類色彩。
再次見到艾倫是五年以后,我到紐約參加由他組織的中國詩歌節。剛到艾倫就請我和我妻子邵飛在一家日本餐館吃晚飯。作陪的一位中國朋友用中文對我說:“宰他丫的,這個猶太小器鬼。”我不知他和艾倫有什么過節。對我,艾倫彬彬有禮
電影以審判金斯堡的《嚎叫》是否猥褻而展開的激烈法庭庭辯串場,穿插詩人過往生活與創作采訪,其間各種五光十色的動畫奇想紛至沓來,在極富爵士節奏力量與排山倒海般氣勢的長詩朗誦中,《嚎叫》的魅力大放異彩。
如果你對金斯堡有興趣,那一定要看看這部電影,否則你不會真正理解“垮掉的一代”。
如果你討厭金斯堡,那也一定看看這部電影。因為你會被金斯堡的真誠與痛苦所感動。
《嚎叫》力量與魅力是任何教科書、文學評論以及漢語譯文所無法傳達的。
不管你是古典主義者,還是信奉后現代,這部影片絕對是熱愛文學的人們必看的電影。
“嚎叫”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實的表達自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