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波蘭斯基于1968年執導的這部恐怖片沒有任何傳統恐怖片慣用的驚嚇手段,沒有任何靈異畫面,而是用極具現實感的長鏡頭將一個中產家庭解體的故事娓娓道來,通過緩慢堆積的緊張感,以及結尾處簡明扼要交代的真相,把女主人公羅斯瑪麗裹挾在宗教、家庭、城市中的心理恐懼演繹到極致。
恐怖片向來最能反映整個社會的圖景,它能展示不同時代中恐懼的根源,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正處于性解放、反權威的社會呼聲中,恐懼的來源開始從戰爭轉向現實生活,轉向室內、轉向神秘未知之事

什么時候是波蘭斯基最好的狀態。每當他最聚精會神地表達自我的時候,那就是他狀態最好的時候了。比如這部《Rosemary baby 》,儼然就是當時他和妻子在美國生活的心底反映,一個外鄉人,來到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打拼,和妻子住在封閉,社交圈子非常窄的都市大樓里,內心潛藏的恐懼和不安是最好的創作素材。
懸疑,恐怖,陰暗,是他電影被給予的標簽。在我心目中,波蘭斯基表達的,甚至可以上升到一種屬于我們所有人的最普遍的孤獨感覺,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的群體里,都是孤獨的,尋找一二人,用愛的承諾相互依偎,得以對抗周圍一切的中傷和侵襲,危機感和懷疑是他電影的主題,也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是,他依然相信愛,相信人生活著的樂趣和對名譽世俗生活的追求,所以他一直在創作,也在享受生活。這是我對波蘭斯基的一點認識,或許有受到他的影響,或許本身就有相似的觀念,我非常喜歡他,尤其是他的電影。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沒注意年份,感覺大概是八九十年代的片子吧,沒想到竟然這么老。因為,太老的片子在我的印象中都很冗長、無聊,所以它讓我很意外。
即使是現在,陸陸續續看了不多不少的恐怖片,它還是讓我驚訝。全片沒有故意裝神弄鬼、一驚一乍,卻完美地渲染了恐怖、壓抑的氛圍。其中吸引到我的是它的配樂,說實話我一般都注意不到電影的配樂。而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很明顯地感覺到它為電影加了分。在一些場景上,例如羅斯瑪麗的病痛,其實單靠畫面表現力不夠,此時音樂就彌補了畫面的不足。
再回到劇情

“羅斯瑪麗的嬰兒”從這部電影中聯想到的女性主義批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