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20:34
首映:2017-05-20(戛納電影節) / 2017-08-25(瑞典)
年代:2017
時長:151分鐘
語言:英語,瑞典語,丹麥語
評分:7.7
觀看數:45232
熱播指數:278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采訪:作家/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stlund)與我談談《方形》(節選)
笑不活了。當代藝術的流水賬怎么寫?就這么寫。訓練有素的眼睛看出來什么都是“美”的,所以就得小心標了“藝術品”的某堆垃圾被沒品位的清潔工掃走。藝術是可以獨立審慎批判現實的嗎?他們說是的,所以我們應當挑戰公眾底線,當然挑戰底線的話就意味著病毒式傳播和點擊率,意味著商業手段和媒介技巧。我們要言論自由嗎?他們說是的,于是在公眾場合對穢語癥的絕對寬容,可以和在背光的匿名領域為一起失竊事件群發威脅信并行不悖。我們要人道主義嗎?他們說是的,從專業角度用視覺暴擊來喚醒人性
No1:“趕鴨子上架”的見義勇為。
記得克里斯蒂安在“聯合”屏退了“暴力男”后,一個人在原地久久不能自已。“見義勇為”的行為讓自己在身邊這群行色匆匆、對于他人求助熟視無睹路人之中,怕不是整個人都發光了。接著,丟失的手機和錢包給他當頭一棒。
如果說克里斯蒂安被利用了,請問他被“利用”的是哪一點?路人男反復用手召喚,他在再三猶豫下,終于決定站出來,一起屏退暴力男。但是,倘若沒有路人男這一角色,這個騙局大概率是無法成立的。
No2:被偷的東西里面,他加上了外公的袖扣。
又是一部我看不太懂的電影( p_q)。不過,看不懂全文,一個小小的情節也是可以拉出來談一談的。
那位患有“穢語癥”的男子,以一己之力把現場氣氛弄得尷尬無比。當時,我覺悟有限的大腦想的是“這樣的人就別在公眾場合攪和了,出去自己呆著吧。”而在我看《小丑》的時候,卻深深同情這位“狂笑癥”患者,希望他周圍的人能夠給予更多的理解,而完全沒有“別出來嚇人”的想法。
為什么?
當然,我對丑爺的粉絲濾鏡肯定是占一大部分的
那個小男孩很像一部分我,委屈憤怒,就是想要一個解決但是沒從大人世界得到。如果委屈生氣膨脹到開始大叫則會引來不耐煩指責和忽略。難受的要死。
大人的部分,首先生活就是隨機的串聯,多米諾骨牌。其次真的是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1942,某個時點的片面根本無法讓所有人理解全部事實。然后做過好事也做過壞事,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壞人。最后,承認,包括承認錯誤,表達出來,就好了一大半。
光影運用極佳,尤其是挨個放信那里。錯誤時自家樓梯是黑暗的,改正錯誤時爛樓的樓梯是暖黃色。畫面構圖運鏡都超贊
有句話叫:“美國電影是商品,歐洲電影是藝術品。”
雖然奧斯卡的知名度更勝一籌,好萊塢大片票房吸金能力更強,但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往往能給影迷帶來更超前、更有深度的作品。
瑞典影片《方形》(原名《自由廣場》)是第70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獲得者,影片還入圍了第90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作為一部非常“政治不正確”的諷刺電影,《方形》的風格與奧斯卡還是挺格格不入的。
戛納電影節被譽為“藝術家的避難所”,而《方形》就是以一位藝術家為主角,講述發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倒霉事
難民、羅姆乞丐、性別平等、家庭關系、特定階層的偽裝、當代藝術的故作姿態、公關的悖論。。。Ruben ?stlund在2個半小時中要說的內容太多太多,有些是其從瑞典社會內部看到的問題,有些則是更具普遍意義的思考和投射。與更有聚焦、主題更腳踏實地、手法更大眾化的前作《游客》比起來,本片顯然刻意不討好大眾,而是趨向那條眾多“裝逼”歐洲導演前赴后繼、樂此不彼的嚴肅“政治藝術片”道路,不為娛樂大多數人
采訪:作家/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stlund)與我談談《方形》(節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