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2 10:21
首映:2003-12-12(英國)
年代:2003
時長:106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6
觀看數:87483
熱播指數:91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冰峰168小時》Touching the void
剛看完這紀錄片,被徹底打動了,作為一名登山者,終于看到了一部純粹的登山片——真正地詮釋了高山法則,每一個登山者都可能面對的道德考驗:高山之上,危急關頭拋棄同伴,或者見死不救,原則上是可以接受的。但事實上,當事人真能完全原諒自己么?這實際上是一種審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特別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會得到不同的判決。盡管采用的是情景再現的手法,但是其中反映出的情感——極端環境對人性的考驗,生命的不屈和堅強,是無比真實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靈山山難以及前幾年北大山鷹社的希夏邦馬山難,乃至近期的范跑跑事件——當我們隨便給別人套上道德枷鎖的時候,試著反問自己,在危急時刻,自己又能如何?
最終還是決定以《不去會死》的題記作為這篇影評的題目,其實這個題目放在任何一個對于輕易顛覆自己安逸生活的影片來說都是適用的。就像之前在寫《轉山》的影評一樣,我就是一個沒有獨自出過遠門,更沒有經歷過露營或者登山的只會坐在家里YY的小女孩兒。但是至少我擁有YY的權利,并且我喜歡把自己置身于這樣的影片之中,以至于我可以忘記自己的怯懦和生活的枯燥乏味。
想起之前看《荒野生存》的時候不能理解有那樣美好的生活的孩子為什么要放棄現實的一切獨自上路,最終橫尸荒野。現在想一想,就像險些喪命的Joe一樣,只要活著就為了賭上性命去體驗這征服巔峰的喜悅。這種感覺是除了他們本人,我們自己所不能體會的。我只能在螢幕的這邊,為他們揪心擔憂,跟著他們絕望與歡呼。
本片無論是對于真實人物的采訪,還是實地的情景再現,這個題材已經決定了整部電影的起評分。加上無可挑剔的拍攝角度,大成本的投資,演員的艱辛付出,以及絕對完美的藝術處理,你無法不被震撼。放大的流水聲,放大的音樂聲,眩暈的陽光,模糊的視線,在紀實的表現手法下
雪景無敵贊。之前看過書--沒看完,并憤然評論,我接受不了喬和西蒙的登山觀。拍成電影很不錯,雪山的風景和磅礴的氣勢讓人的主觀變得微不足道。演習時數次提到這部電影,所以對它的興趣也起來了。風景真的很贊。不知它的拍攝過程,是真的重現了秘魯的登山過程,還是在另外哪座難度較小的雪山上完成的。如果阿式登山,兩夫妻,應該那種信任危機至少會小一些?或者過程會更有意思,兩個人擁有的不同尋常的共同回憶,意義又更多一些。總之在地鐵看到他們最后那忘我的goodbye kiss,我被震到了,久久回不了神,好羨慕。
168小時,在腿斷,沒有食物,沒有救援,冰天雪地極其惡劣的環境中,種種不利因素的狀態下,面對眼前的雪山,剛剛挑戰過的主峰,joe是否還有欣賞最純潔的藍天白云的內心?
這是整個觀影過程中,我一直糾結于內心的問題。似乎有點跳出了絕地逢生的主題,但是我不得不說,這絕對是個值得思索的好問題。
開篇,運用了大量的文字來鋪墊團隊配合時對隊友信任的重要性,果然,問題就出現在此。在接受了導演的各種電影語言洗腦之后,我腦中盤旋了N久的旋律是:這是一部關于配合和信任的電影。
故事是這樣的:Simon和joe成功登頂了秘魯安第斯山峰,喜悅之余,悲劇卻在下山途中發生。Joe摔斷了腿,simon用繩索連接兩人繼續下山。但是,戶外多兇險,可憐的joy雪上加霜,腿斷偏又落入深深的冰縫,simon尋人未果,無奈之下割斷繩子獨自下山,之后就是Joe一個人連滾帶爬的經歷了幾天,排除了各種艱險創造了人類生存極限的奇跡之后終于爬回營地并獲救。
劇情沒有什么太多說的,紀錄片本身,驚險刺激的程度,加上美麗的風景攝影,相信是可以讓屏幕前的人大飽眼福的。但是
有些人的一生注定是傳奇,而有些人則是悲劇。在喬的書和紀錄片暢銷的同時,西蒙卻面臨眾口一詞的譴責,因為他割斷了同伴的繩子,使受傷的喬摔下短崖。看到紀錄片中蒼老、謝頂的西蒙,很難相信他竟然比喬小四歲。其實,割斷繩子的做法并沒有錯,他錯在沒有下去確認喬的死亡,也錯在讓喬下滑的太快太遠,超出了自己的視線。這樣的錯誤對于一個沒有什么登山經驗的21歲男孩來說微不足到,但正是這些錯誤斷送了他的一生。
我們年少時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后來就漸漸淡忘了,所以真得很慶幸,自己不是西蒙。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登山電影. 相比于其他以珠峰和K2為題材的那些糾纏著情感以及商業的臃腫"大片", 這部電影更簡單純粹——登山和生命。
《冰峰168小時》Touching the void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