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座法國公立學校中老師與不同族裔,不同性格的學生們在沖突中相互成長的故事。影片拍攝手法樸素無華,但其效果極佳,人物真實得幾乎能感受到他們的存在。我在觀影過程中絲毫沒有覺得他們在演。整部影片如同淙淙清泉,雖不見力挽狂瀾,刀光劍影,卻沁人心脾,直指社會。我在觀影過程中一直擔心影片淪為“流水賬”,但隨著影片逐步推進,我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地。影片雖有紀錄片之韻,但仍有電影之骨。影片及時的切換,避免了誤會。此處足見功力。影片還有一個觸動我的地方是老師。按傳統理解,老師社會地位不錯,每年有固定寒暑假,而且還是個鐵飯碗。看完此片方覺老師之難。我們何嘗不想扇那個挑撥離間的愛斯梅拉達?何嘗不想敲醒那個中二的蘇萊曼?但作為一名職業教師,馬蘭老師卻必須拿出耐心和理解,盡可能把孩子們領上正道,即便自己被氣的啞口無言。此處向所有盡職盡責的老師們致敬!但本片有一處讓我憂心忡忡。眾所周知,沒有天生的罪犯,罪犯的產生必然與家庭和環境掛鉤。望著蘇萊曼離去的背影,想起他那文盲家庭以及馬里的教育環境
趕在戛納電影節開幕之前看了這個去年的金棕櫚。感覺和看前幾屆的沒有大區別:片子不錯,但不夠激動人心。
翻揀一下近幾年的金棕櫚:
第58屆(2005年) 金棕櫚獎 《孩子》(比利時,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第59屆(2006年) 金棕櫚獎 《風吹稻浪》 (英國,肯.羅奇)
第60屆(2007年) 金棕櫚獎 《四月三周兩天》 (羅馬尼亞,克里絲蒂安.蒙吉)
第61屆(2008年) 金棕櫚獎 《高中課堂》(又譯《墻壁之間》)(法國,勞倫.坎迪特)
《風吹稻浪》太過平庸,就算06年的金棕櫚空缺了,不論。其他三部卻非常令人吃驚地有不少的共同特征:
- 低成本,小制作。
- 從小處著手,以半紀錄片的形式,通過底層人物折射當下社會問題。
- 對以往藝術電影的巴洛克式時間處理的反動,時間又回復到線性流逝,更強硬(生硬)地擬合現實。
- 取消色彩加工。
- 取消配樂。
……
如此等等。金棕櫚的口味可見一斑。今年又會怎樣呢?也應該更換一下口味了吧。
【墻壁之間】Angélica Sancio領演,真實影像:差別及其它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