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0 14:00
首映:2019-01-21(中國大陸)
年代:2019
時長:9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5.2
觀看數:98186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張峰作品,短評 - 七里地
是枝裕和在近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第九章(311頁)有這樣一句話,「以我而言,主題並非在拍攝前就已經確定,通常是在堆疊作品的細節時,同時并進產生的。」
是枝裕和在其超過二十年的電影制作生涯中,巔峰作品幾近半數,且仍在建構、突破。許鞍華,作為國內一頂一的生活派、日常系導演,憑借敏銳觸覺和細膩手法,捕捉到了細微的生活之光,溫暖著萬千的飲食男女。
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七里地》這部短片,仍舊是堆疊了大量細節,帶有強烈的許導風格。可是,影片卻又如此違和
“ 如果你爺爺能看到這個故事,該多好。” 點映場放完,媽媽一邊擦著眼淚一邊說。
媽媽其實不認識金士杰老師,一直在問哪里請來的演員,這么像我爺爺。我的爺爺叫曹瑞昌,到影片上映時,他已經去世一周年了。這一年,爺爺奶奶相繼離開。今年春節,也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不回東北老家過年。總覺得故鄉這個詞,好像就這樣真的離自己遠去了。可是又總覺得,有些割舍不斷的,要把他寫下來。
爺爺去世的葬禮上,我是全家哭的最少的。可之后這一年的夢里,我總是時不時會夢到一些老家的過去,一條彎曲的小路
因為是許鞍華拍的,所以對這部短片的解讀不只限於效果。反而,好像從許鞍華的眼睛看到一些純粹的,她想要探討的更大內容。
此時的我剛剛回到大陸,面對昆明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感到些許陌生。離開了臺灣,忽然意識到在那裡潛在依賴的一種人情味,仿佛有一種底子,兜著漢人骨子裡化不開的味道(當然,它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人情世故)。這方面,香港與臺灣的一些有誠意的導演是保留了的,在他們對自身經驗/時代變遷的反思中,你方能看到整個大陸,在革命敘事與商業巨輪滾過之後可能遺失了什麼。
因此
許鞍華繼續用她擅長構建的日常影像完成了《七里地》,她堅持自己的同時也毀掉了這部賀歲短片。《七里地》以“福”字簡單串聯起三代人的感情,因為片長短、信息多(也即不斷需要“動作”),加上三條時間線交叉發展,情感沒能醞釀起來,最后只能借助口號(“但福,一直是我們心里不變的信仰”)和歌曲(陳粒的《四海》)升華,最終給觀眾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這證明了文藝片與廣告(或者說帶有明顯商業意圖的短片)之間存在的巨大隔閡。在文藝片中,許鞍華可以得心應手地用日常影像反映真實生活的情狀
今天看熱搜,陳粒出了新歌,是支付寶五福電影《七里地》主題曲(這IP也是厲害,支付寶的五福都出電影了)聽了一下還蠻好聽。
微電影是許鞍華操刀,金士杰和春夏主演的,短短9分鐘,講述了闖關東那代人和后代人的遷徙與回家。
為了存活,爺爺輩的山東人逃到關外,為了更好的生活,爸爸靠著好好學習走出冰天雪地,立足在國外。三代團圓,但思鄉心切,寫福字,送福字,才是國人內心濃濃的年味。第三代的孫女帶著外國男朋友,不遠萬里,代表爺爺回家送福,和小朋友們一起掃福字,“福在,家就在”。
開篇就不是方言我還以為是啥小成本電視劇,完全沒有帶入感,一口普通話一聲聲「娘」叫著?而且這個是娘還是奶奶啊?完全出戲?
之後金士傑趕著車出現,努力學著大陸腔卻還是一種「高於地氣」的感覺,這哪是闖關東的農民,這是細皮嫩肉的老華僑啊!
家鄉的紙非得疊那麼小帶過來?非得有褶皺?真太做作了??此時春夏穿著個30塊錢的白毛衣出現?這個姑娘怎麼說呢我覺得她真的和「洋」毫無關聯,完全沒有在海外長大而和這土地產生的出離感?站在金老華僑旁邊就是一個涉外小保姆而且打工不為了上學
張峰作品,短評 - 七里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