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1 23:49
首映:1990-09-12
年代:1990
時長:117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4
觀看數:86527
熱播指數:5
來源網:三年影院
【君臣人子小命嗚呼】雖然在講死亡,但和死亡沒什么關系
一部好好的哈姆雷特換個視點排一遍,這不算完,也不算新鮮;換個視點再打碎掉,打碎掉再拼起來,比較有意思。從哪里打碎掉?所有不確定性的東西——那些歧義的句子、可以互換的人名、既在戲里又在戲外的場景和人物、自由度非整的空間——所有那些確定性碎片的邊緣。
一串問句,既是它本身的意思,又是游戲的一部分。兩個龍套,大R和大G,誰也不知道誰是誰。一個戲班,彩排也是演出,演出也是預告。一個老頭,即是戲班班主又是國王幽靈,告訴他們:我們只演啞劇,因為言語飽含歧義。就像一開始R對G說,我們唯有言語,結果倆人拼命抓,不用懷疑什么也沒抓到。可誰想到被扭曲的不止是言語,還有時空——大G走不出去的回廊,聲音碰到邊界又彈回來,大R的紙飛機飛了一圈又回到原處。從這些不確定性溢出的地方打碎,把每個碎片扭曲、移位、拼接。于是一個完完整整舒舒服服的古典花瓶,就變成了一個現代藝術品,經典演繹成了荒誕。
但有些東西是確定不變的,確定不變的東西是確定不變的。哪怕那些東西是多么,從概率學的角度講,應該變上那么一變
Gary Oldman那時候能演得傻傻的,Tim Roth那時侯也天生麗質精骨兒著...這電影抓著荒誕與思辯的樂趣不放,卻也難免多了一絲戲劇式電影慣有的無聊(畢竟哈姆雷特的劇本有點太爛熟了)。我居然能看完!除了覺得看這二人在里面如何玩票有點意思以外,電影本身的確還是比較顛覆的,把荒誕派戲劇與宮廷戲劇煮一鍋,把情事萬物重新演繹經典臺詞重新詮釋,但不乏CULT電影“勢必血腥”的精神,“可以又言辯又艷情又血腥,但是不能又言辯又艷情不血腥”...電影的主題就是要戲謔地繞個圈子再告訴你,管你誰誰,小人物無名氏、大權仗馬屁精、靈機一動的發明家與發現家...你就死路一條。
另外,所有的電影人都是那么的自戀,他們總是會或多或少的說明:表演的藝術高于一切,表演死亡的藝術更是高于一切的一切。
再者,看這部電影還有個充分理由:Tim Roth還沒發福..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
王子倚著雕像說著 「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的時候,前半句是默然無聲的,王子只說了後半句,因此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註定只能聽到一個疑問。
可這是對什麼的疑問呢?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就好像Guildenstern在死前問先知的那樣 「But Why?」
「You are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That is enough」
到底他們漏掉了什麼,使得這個世界變得徹底不正常。在片中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接近真相。從最開始連續拋出一百多個人頭時,一人對命運的恐懼,一人的不以為然、掉落在R頭上象徵智慧的蘋果、浴桶里的紙船...命運接二連三地給予他們提示,但兩人屢次與之失之交臂。
或許是因為命運是個婊子。【它的卻是
或許是因為這兩人在劇中的身份,似乎一人總注重現實,一人總著眼于理論。看似互補的兩人,卻又可悲的是一個人。旁人將他們的名字串在一起,他們自己又將自己的命運串在一起。(劇中交替出現
著一人走錯路后反身跟隨另一人的場景,這就恰好說明了兩人思想的反復。)
1. 永遠向上的硬幣(宿命?荒誕?時空的停滯)
2. 像做夢一樣不記得開頭,不記得自己從哪來到哪去,名字搞混(身份缺失,或是名字不重要)
3. 忽然出現又消失的戲班子(消失時硬幣忽然變成了反面,為什么),忽然來到王宮(王宮是個不斷繞圈子的地方)
4. 兩人完全狀況外,只是努力不穿幫
5. Oldman的角色比Ross的更憨,后者更像理智,聰明。但Oldman的角色有時又能說出很感性又切中要害的思考(死亡)
6. 在球場上,網的兩邊,play words(只能用問句);哈姆雷特亦如此,但比他們二人更高明
Best tragedy ever presents, we always forget about the no-ones, and there were eight people died in Hamlet, including Rosensrantz&Guildenstern.
荒誕喜劇永遠是我的心頭好。
兩個在《哈姆雷特》中非常微小的小人物,在這出劇中被推上了前臺。一個因為看到了命運的困惑而暴躁不安,一個無數次接近創新的邊緣,但不管怎么掙扎,最后都會被不知名的牽引拉回原路。
一個名為“演員”的角色,他該是本劇作者或造物主,帶著哈姆雷特亡父的樣子,帶著他的戲班,一次次肆無忌憚的給 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 展示他們的前程命運和結局,因為知道他們注定無法堪破。
作為兩個書中角色,他們的路線已經被寫好,就算他們突然有了某種程度的醒悟,有了自主意識,還是逃不脫字里行間。就像是被文字的言靈所束縛的扯線木偶,掙扎以后,還是只能跟《哈姆雷特》殊途同歸,一起走向兩個劇本相同的結局: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宮廷戲,荒誕戲,內心戲,戲中戲,一切也不過只是一出戲。用舞臺化的場景來拍攝,夸張的手法來演繹,真是恰如其分。
----------------
關于同名戲劇的圖文REPO在這里 http://www.douban.com/note/165320259/
【君臣人子小命嗚呼】雖然在講死亡,但和死亡沒什么關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0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