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10 19:54
首映:1997-10-04
年代:1997
時長:105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1
觀看數:90608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感人的同性之愛
當我們回憶起世界大戰時,一個歷史事實無法回避,那就是集中營的出現。在第三帝國達到巔峰的時候,有一千多座集中營建立在被他們奴役的歐洲的土地上。政治異見者、有生理缺陷的人、不適應社會生活者、同性戀、猶太人、茨岡人以及斯拉夫人,都是他們搜捕的對象。
這些人被掏空一切,眼神空洞而麻木,他們已搞不清楚,什么才叫死亡。為了便于辨認,黨衛軍把犯人按性質分為不同小組,每個小組佩戴不同的臂章。猶太人的標志是六角星,同性戀是粉紅色三角。
與猶太人和茨岡人相反,同性戀從來沒有被當作有步驟消滅的對象,比如送往真正的死亡工廠。然而,他們在集中營總體存活的百分比,遠遠低于上述兩個種族團體外的其他類犯人。
在槍口下勞動
為減少犯人的數量,在不同時間,集中營會分批向死亡營輸送囚犯,每批一百人或一百以上,他們被送進毒氣室或注射毒針。囚犯營秘書處的頭頭負責挑選,這位頭頭多數情況下由政治犯擔任,人們總能看見,他們選出的死亡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戴著粉紅色三角。
其余的同性戀者多被送到勞動營。送到苦役勞動營的人
有人說我最近比較傷感,應該積極樂觀的去生活。于是我就跟他索要了一些比較壓抑的影片來看。。。
我一直覺得一個人去看電影,看得都是自己,在好的電影與你無關,只能承認導演拍的不錯,演員演的很棒。一部爛片,某個點有了你的影子,那么你會在某一天重溫它。所以每個人對同一部電影的理解和感動點不一樣。
很多人看過bent后憎恨當時納粹對同性的壓制,那種慘無人道讓人觸目驚心,看過很多歐美的同志電影,反觀現在歐美社會對同性的認同,都是那個時代同性戀人做出的反抗和犧牲換來的;也許中國人向來比較低調隱晦,對于不被大眾所認同的事情,我們寧愿去委屈求全,也沒有勇氣勇敢的面對自己。
看過這部電影,對于納粹對同性的壓制固然憎恨,但我并沒有太多在意,這些都是歷史,這種事情現在在歐美已經不存在了。開始我討厭麥克斯,這就是觸動的點,因為麥克斯這樣的人活生生的出現在我的生活里過。一個男人是懦弱到一種什么樣的地步,在面對一個深愛的自己的人(舞男)去否認他們認識并且親手打死了他;一個男人是無恥到一種什么樣的地步
我不知道怎樣描述看完這部片子之后的感覺。那是來自心底的壓抑與郁積。英文名字《BENT》,意為彎曲,扭曲,是那個納粹年代人性的扭曲,是那個壓抑年代靈魂的扭曲。中文譯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卻又無限大的道出了這出戲的精髓所在,主旨所求,該是怎樣的一份感情讓人無法承受哪。
我不知該如何去講述給人聽這樣的一段故事。前一夜的柏林還是性自由的圣地,淫佚的狂歡趨近亢奮的跌宕,今日蓋世太保的屠刀已經架在了同性戀者的脖子上,無情的末日已經迅雷不及掩耳地降臨了。消瘦的猶太青年馬克斯與情人魯迪卻落入納粹魔掌。在開往集中營的悶罐列車里,士兵兇殘地凌虐魯迪并強迫馬克斯參與施暴,甚至為證明其不是同性戀,而與猶太女尸性交,這都是為了活下去,為了獲得一塊代表猶太人的黃色五角星,而非代表同性戀的粉紅五角星,幾乎瘋狂,煉獄磨難的馬克斯獲得生命,也隱藏本性,扭曲了靈魂。同車廂的達蒙是堅定的同性戀者,即使囚服上標記“性變態”也有著倔強的自尊。日復一日,在循環往復的來回搬運石頭下,在這單調的毀滅性的機械折磨下
所有有關納粹的電影始終讓我難以自拔,從凄婉提琴中抖落的沉痛總是能牽動自己的淚水....嗯,何況,是關于粉紅三角。
是同性戀,就和猶太人更加不同一些,男主角為了要黃色三角而不是粉紅三角,使他的愛人折磨致死,又被迫強奸了一個少女。最終他愛上一個帶粉紅三角Horst。Horst因為他而死后,他穿上Horst那件戴著粉紅三角的衣服觸電自殺。
故事是黑暗的。權利和自尊,完完全全被剝奪了。更諷刺的是那個有同性戀傾向的軍官,不知他的心是什么做的。
有關人性的話語說得太多,面對這樣一部冰冷而真實的影片我突然語塞。真的很喜歡這電影,但其中任何一個片斷都是壓抑的,靈魂的扭曲一點點也未被蒼白的石頭所掩蓋。徹徹底底是那個時代的悲歌。
而我希望,一切不會重演。
————————————————
還想說這是一部更應該給那些不贊同甚至斥責同性戀愛的人好好對待的電影,如果他覺得間接作愛很惡心,這只能說明他的偽善。
這首主題曲很難不讓我想到《Philadelphia》里Bruce的那首“Streets of Philadelphia”,結合劇情,帶著煽情的回響。
《Bent》是部不錯的影片,有些人從劇本,而有些人從演員的選擇上便能很容易地看出。無論是Ian McKellen,Clive Owen還是Nikolaj Coster-Waldau,都是影界有名的實力派,不在乎名氣有多響,而在于片子里的每個眼神,甚至手指的每個觸感。至于劇本,大家都知道是從英國的舞臺劇改編而來,歐洲很多國家對同志的限制要低于美國,這也是為什么真實的,不帶浪漫主義的奇思妙想的同志影片幾乎都來自于歐洲,而不是某個影片大國。
聯系到戰爭的感情總有很多無奈,往往是從扭曲的細縫中求得一絲急喘,《Yossi&Jagger》如此,《Bent》也是如此。只是前者是社會的壓力,而后者是死亡的威脅。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片中的Max深知這點,于是背棄戀人,選擇茍延殘喘。許多人將其比喻為同志的自尊,個人以為,稱其為人的自尊更為合適,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無奈世事并非如此單純可愛。最后之所以為選擇死亡
Berlin 的夜,戰爭的廢墟之上,光艷的男女,空氣中彌漫著性、吻、舌尖的觸動。欲望肆意的流淌。這本身是一種美,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的一種神往。可這是種無以復制的美只因它建設在納粹的廢墟之上。它美得絕望。Max 絕對是人群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連女人都對他垂涎,在這個queer肆虐的夜晚。
Rudy的死無疑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他還是選擇了茍活而放棄了愛人,甚至順從納粹摧殘了幼小的花兒一樣的少女的生命。他是怕了,為了一句:“一定要活下去”而拋棄了人格。他是個很會騙自己的人,Rudy的慘叫中他用"It isn't happening"來暗示自己。做了錯事又會用"I am rotten"來開脫。
可是,當面對共患難的Horst在臨死前以手劃眉的時候,他心底的防線開始一點點崩塌。心中的折磨蠶食著他的一切,這比死還要恐怖。他再也無法暗示自己,再也不愿茍活。終于,他穿上了象征著同性恥辱的衣服,結束了生命。
有些時候,讓人最害怕的,不是生命的消逝。而是人格和良知的扭曲。這或許也是電影名為bent的原因。Max 最終沒能活下去,他卻成就了自己,他沒有rotten。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感人的同性之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