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程度的保留其舞臺化,同時又極具電影視聽沖擊。
原劇以一種新穎加多重的角度表現了同性戀者的境遇,有來自外界的,更多是一種自我認同、自己追溯。
開篇的華美和后段的殘酷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一聽就是菲利普·格拉斯 Philip Glass的極簡主義曲風,為全片勾勒出一致的步調。

這是我第一次抱你,
我想我愛你,
還有那個舞男,
那個我忘記了他的名字的舞男,
我想我也愛他。
不要嫉妒,
我不會放開你,
你很安全....
我愛你...
友人問我為什么看的都是黑色系的東西,我說我只想跟現實跟靠近一點,在靠近一點。
Max站在原地抱著Horst的尸體,集中營的鈴聲規定他必須站著不動。
整部片子里我最喜歡這一幕,演員表演得極好,Max喃喃細語,述說著那些再也壓抑不住的愛情。
———
影片剛開始是在一個地下夜總會,同性與異性的肉體盛宴,每日每夜,無倦無悔。懸吊在半空中秋千架上,反串歌手格蕾妲以一種眾人皆醉我的醒的姿態,淡漠俯視著一切,歌唱著這洗不清淫亂晦澀的柏林之夜。
那晚,長期游戲在有性無愛的地下地下夜總會的Max看上一個金發的納碎士兵,他在情人Rudy眼皮底下把那人帶了回家,卻不知,就這樣把自己推入無盡的夢魘深淵。
———
我一直在想一直在想通往集中營的火車上那位戴眼鏡的軍官的心到底是什么做的?
他看到Rudy,他說“Stand up。”
他讓Rudy踩碎自己的眼鏡

在別的同志片里(以色列片 ----泡沫)看到演出這個話劇。
經典了 和 蜘蛛女之吻一樣很經典吧。

這首主題曲很難不讓我想到《Philadelphia》里Bruce的那首“Streets of Philadelphia”,結合劇情,帶著煽情的回響。
《Bent》是部不錯的影片,有些人從劇本,而有些人從演員的選擇上便能很容易地看出。無論是Ian McKellen,Clive Owen還是Nikolaj Coster-Waldau,都是影界有名的實力派,不在乎名氣有多響,而在于片子里的每個眼神,甚至手指的每個觸感。至于劇本,大家都知道是從英國的舞臺劇改編而來,歐洲很多國家對同志的限制要低于美國,這也是為什么真實的,不帶浪漫主義的奇思妙想的同志影片幾乎都來自于歐洲,而不是某個影片大國。
聯系到戰爭的感情總有很多無奈,往往是從扭曲的細縫中求得一絲急喘,《Yossi&Jagger》如此,《Bent》也是如此。只是前者是社會的壓力,而后者是死亡的威脅。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片中的Max深知這點,于是背棄戀人,選擇茍延殘喘。許多人將其比喻為同志的自尊,個人以為,稱其為人的自尊更為合適,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無奈世事并非如此單純可愛。最后之所以為選擇死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The streets of Berlin , the very last danc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