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6 13:10
首映:2018-09-07(多倫多電影節) / 2018-11-02(美國點映) / 2018-11-16(美國)
年代:2018
時長:11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1
觀看數:16282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私人戰爭”文藝女青年硬核起來是什么樣?
兩星全部致敬瑪麗. 科爾文本人。影片本身零分,甚至負分,影片中非常明顯地打著反戰的旗號做政治攻擊。利比亞現場,還專門播放一個政府軍的戰俘在拷問下說出是卡扎菲派我強奸的,敘利亞戰場不停的強調是政府軍的炮轟,政府軍屠殺平民。等等很多。
這種指名點姓地道出政治立場,是一部反戰影片應該刻意回避的。
想起以前俄羅斯拍的8月8日,就講究很多,載滿平民的巴士被導彈擊中,來調查的俄軍現場只是說可能是誰,或者是誰干的。肯定不會說查明是格魯吉亞人干的。到結尾格魯吉亞軍人幫著救小孩
我覺得這片子某些情節值得商榷,尤其是最后敘利亞的部分,有為反抗軍洗白的嫌疑。內戰本來就沒有正義的一方,可在這部電影里,被美國宣稱“正義”的一方都被描寫成受害者,被所謂的“獨裁者”迫害、壓迫!可是敘利亞叛軍用百姓做肉盾抵抗ZF軍和俄軍、自己制造化學武器襲擊騙局這些怎么沒有提及?我只能說這部片子又是美國政治宣傳的一部“大片”!很虛偽!
依稀記得12年2月的一天我打開媒資庫,看到了這條cnn的電話連線片段,當時還在想這個獨眼女記者是誰;后來才知道她是瑪麗·科爾文,她的職業生涯幾乎報道了1990年代以來的每一次沖突和戰爭,波斯尼亞、斯里蘭卡內戰、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今天看了關于她的傳記電影,幾乎真實還原了她生命最后的經歷。到今天還記得當時Andersen cooper和她的對話,“瑪麗,你報道過那么多沖突和戰爭,這次(敘利亞)和之前的經歷相比,有什么不同?” “這是最糟糕的一場戰爭……這里炮火、狙擊手無處不在
《私人戰爭》這部影片按照電影評價標準來看拍的不算好,敘事節奏有些凌亂,以其失去一只眼睛的采訪為起點,2012年最后一場采訪作為終點展開她的記者生涯,在都市與戰場之間進行反復切換,再通過轉場銜接,但片段之間的處理有些不夠順暢,容易將觀眾積累的情緒打亂。
鏡頭方面以冷靜克制的旁觀視角為主,以類似紀錄片的形式表現戰爭場面。
而在表現Marie Colvin 同時作為戰爭局內人和局外人的雙重心理中,雖然安排了其與前夫、朋友、上司、伙伴的交流和傾訴
這又是一部表演大于內容的真人傳記改編電影,裴淳華的表演很贊,但敘事很散,難以形成一股合力,做到有效針砭時弊,力度不夠。裴姐的偉大表演算是一首獻給戰地記者的贊歌,歌頌了作為孤勇者的堅強女性,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主角在遭受生理和心理雙重折磨下的堅忍與掙扎,抽煙酗酒,滿臉滄桑,創傷后應激反應綜合癥,在最美的年華下守身如玉,在年老色衰、皮膚松弛時卻勇于獻身,這種為藝術犧牲的敬業精神確實對得起專業肯定。可惜電影的整體質量實屬一般
這不是影評,算個人觀后感
瑪麗科爾文的故事改編,她于2012年2月22日在敘利亞霍姆斯市中彈身亡。一個女人,放下舒適的生活,在全球各地尋找痛苦的故事去報道。而人類世界中最痛苦的故事可能就是戰爭了。
電影劇情就不聊了。那么一個人為什么要這樣呢?這背后沒有點真東西,我們會這樣去讓自己冒險嗎??所以如果說“信仰”,這才是“信仰”這二字的代表。
豆瓣上有些觀眾在寫政治正確的問題。而這部電影人家本身就在談這個戰地女記者的故事。所以名字才叫做“私人戰爭”,這不是某個國的問題
“私人戰爭”文藝女青年硬核起來是什么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