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完這部電影,思考了幾個問題:
1.zain一家到底遭遇了什么苦難?
2.導演到底想表達什么?
3.何以為家?
一、zain一家到底遭遇了什么苦難?
敘利亞政治不穩,戰亂不斷,加上恐怖襲擊,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難民逃難,位于敘利亞西南腳的黎巴嫩,自然成了難民第一時間投奔的地點,很多蛇頭通過地中海黑船的方式偷渡難民,所以就這樣zain一家,作為敘利亞難民的一份子,寄居在黎巴嫩平民窟,見不得天日,倔強的茍活著。
很多人很不明白為什么zain的爸媽那么不負責任
影片的海報是贊恩全片中少有的笑容,甚至海岸要求之后才露出的。
“贊恩,笑一個”贊恩兩眼茫然,目光不知落向何處,生活摧折下,他好久沒有笑了,在聽到這一要求時只是愣神“這是拍身份證,不是死亡證明!”贊恩回過神來,最終留下了這個笑容,我在屏幕前愕然。對啊,他才只是個十二歲的孩子呀。
是什么樣痛苦的經歷才能讓他說出那番話,才讓他雙眼滿是風雨,神態不似無憂少年,只見滄桑。
我從不怪我運氣不好,畢竟畢生運氣都用來投胎了,才能出生在中國,出生在這個年代的中國。不說大富大貴

今天看的是《何以為家》以一個小孩的視角講述黎巴嫩底層社會、難民問題、封建思想、生育觀念。影片中的小男孩很懂事,在生活中扮演著一個成熟大人的模樣或者說他已經長成了大人模樣并依然遭受著這個世界的摧殘。普通人的生活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奢望,他們渴求的平凡生活是我們厭倦了已久的日常。在大災大難面前人脆弱地不堪一擊,對于這個世界是一粒塵一粒土的存在。人們總是在真正直面死亡或病痛時才知道后悔。

還不錯 我覺得電影看完之后真的很難過 非常無力 后勁太大了
《何以 為家》不光是一部具有很強娛樂性的影片, 同時有力 的證明了娛樂是無罪的。不敢去網上看其他的影評,擔心別人的思考會影 響自己的感受。小主人公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 他,卻沒有好好的撫養他。
起訴控告生而不養的父母 在監獄里,母親來看望贊恩,當的知母親懷 孕的消息,贊恩難過的轉身就走出了探監 室, 把母親給他的好吃的也丟進了垃圾桶。 牢房的電視那頭播出未成年人被欺負的直播 互動節目,贊恩撥通電話

《何以為家》真的是部好電影,整個過程如鯁在喉,但是眼淚怎么都落不下來,作為藝術電影干凈利落沒有炫技的手法和矯情的劇情。
有個細節,男主贊恩褲子的logo是美國隊長的盾牌,可是虛擬的超級英雄并不能拯救身為難民,處于國家戰爭中的贊恩。甚至不能解救十一歲就被賣給別人當老婆,又死于生產的薩哈。
監獄那一幕,一道門就把這個世界隔開,監獄里面全部都是中東和非洲的面容,監獄外的慰問團卻全部都是白種人,監獄里的中東面孔的msl依舊要禮拜,信仰基督的白種人卻堅信能給這群不同信仰的罪犯帶來快樂。

新年伊始在 Film Forum 看了《迦百農》,繼去年《羞辱》之后又一部口碑極佳的黎巴嫩電影。和去年此時一樣,這部作品入選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五強,也是獎項的有力競逐者。兩部電影的取景地都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但和《羞辱》多為室內戲不同,《迦百農》大量外景和實景鏡頭的運用,拉近了我們與這個國度的距離,也讓我們能夠更加親近地去撫摩她真實的棱角。
導演娜丁·拉巴基在《迦百農》中對影像質地的把控讓人印象深刻。《羞辱》里更多是“戲劇性”的“一氣呵成”

“何以為家”人間亦有煉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