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要學習的是伊朗電影和日本電影,而不是韓國電影和印度電影。
在《我不是藥神》中,患病的普通人是缺失的。他們艱難地活在兩股對立的力量之間,一方面是藥廠把藥價定得過高,使得他們買不起原研藥,另一方面販賣仿制藥的藥販子因為能為他們提供負擔得起的平價仿制藥,而成為了“英雄”。兩者都以自己利益出發,但對患病的普通人來說,前者的惡與后者的善形成了鮮明對比。
電影將造成患者困頓的責任完全推卸到了藥廠身上,是他們定的高藥價讓患病的普通人陷入了傾家蕩產的深淵

呵咯吱窩的時候會笑,切洋蔥的時候會哭,敲到膝蓋下面就會有膝跳反應,這些都是被刺激到了,就會發生的生理反應。
給這本電影好評,可能也是出于這種類似的生理反應。
開頭的上半場還有一些,類似于呵咯吱窩的劇情,我其實并不太喜歡徐崢的囧途系列,我的笑點準確的長在寧浩的瘋狂系列上,我至今仍然記得我在電影院的座位上扭動不停活像是被電影院的4D凳子打了一頓。
笑容很快會收住。
即使面對的是徐崢,其實徐崢演這種嚴肅的題材,有點吃虧,他這些年演的喜劇太多,生活里的喜劇也太多

這幾天,影迷圈被《我不是藥神》刷屏了,這股風很快也會吹遍普通觀眾的朋友圈,仿佛神片降臨,高呼滿分作品、國產年度最佳、票房三四十億走起等聲音此起彼伏。然而在我看來,這個電影就75分左右的水平。
無可否認,題材上很新穎,觸碰了所謂的敏感區,故事敘述總體上流暢而明快,主要演員的表演都在線,對人物的塑造真實自然,黃毛最好。
優點就不多說了,細究也是有毛病的,以下談談個人對這個爆款存在的問題以及為什么能夠刺激到大批觀眾的痛點。
1、是批判現實還是消費苦難?

首先,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我有一位高中同學,女生,頭發短短的,皮膚白,瘦小,實打實的樂天派。印象中的她坐在教室的第二或第三排,寫工整的字,上學放學會騎一輛和她身軀不太相稱的電動車。高三的時候,頭頂上是調到最大檔的風扇,坐在教室后排的我偶爾從晚自習中抬起頭來,密密麻麻伏案的后腦勺中,時常有一個空缺留在她的位置上。她一般會上完全天的課程,然后在晚自習前收拾書包先離開,有時她的離開會和傳卷子的過程同步發生,于是目送她離去的會是大家羨慕的眼光。
高考結束,進入大學
《我不是藥神》仿制藥的三岔路口:生命、金錢、知識產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