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自我 The Dig
本片改編于John Preston根據真人真事的2007年同名小說。
正值二戰前夕的1939年,家居于薩頓胡村富有的寡婦普麗緹太太(凱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飾)雇傭了業余考古學家布朗先生(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飾)在她的莊園中挖掘幾個小丘。傳說中這些是維京人的葬地,但布朗先生卻認為是更早,也就是央格魯-撒克遜的年頭。
在挖掘過程中,他們先看到了一枚鉚釘,憑經驗就知道有戲,挖啊挖,果真挖出一艘大木船。而且是央格魯-撒克遜的船。這下子可是件新聞了

身下1300多年前的古船,面對著無垠的宇宙。微風拂過臉龐。船下非江河,而是結實的,混著青草香氣的土地。現在是夜晚,天上掛滿了星星,每一顆星星都比承載著腳下踩著的土地的這顆地球大不知道多少倍。時間長河浩瀚無垠,宇宙空間了無邊際。
一個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我無法想象此時躺在這船上Edith的感受。導演長長的鏡頭掛在天上,把Edith托在正中央,但又無比渺小。這個鏡頭是對“個人”的完美隱喻:“我”是一切,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在代表歷史的古船面前

一部好的電影從內在講一定是能引人思索的,在觀影后去回顧這部影片想要抓住一些內在的東西,它或許在講離別與留存,在轉瞬即逝的人生中我們能抓住哪些對我們來說重要的瞬間嗎?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能留下點什么呢?這里面有個人追求、親情、愛情多個維度的表達,都比較好的融入在了考古挖掘古船的這條主線上。考古在乎的不是過去與現在,而是未來,讓我們的后代了解我們從何而來。人生轉瞬即逝但當人類第一次將手印印在洞穴中時,他就一直活在人類的歷史中。命不久矣的女主一直擔憂兒子未來的成長

好故事不需要多么大起大落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娓娓道來卻依然可以讓人觸景生情感時傷懷感悟人生。
此片攝影演技臺詞俱佳,連打醬油的群演都像紀錄片一樣有代入感。
大英帝國德性豐厚,滋養了生物品類與人類物質文明均不匱乏的鄉村。
精湛的服化道配合演員們從容自然的表演,還原了那個大時代一個散發著詩意和淡淡憂傷,關于時間與生命的故事。

看完想再看!冷門佳片Ⅰ發掘 THE DIG 那是生命的足跡 而我們正是為此而挖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