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影最早的記憶,現在已經梳理不清了,反正是沒有正兒八經去過影院。年少時,在鄉村學校擁擠的教室里,孩子們都席地而坐,放映員會扯一塊白色的布掛在墻上,有些年頭的放映機上架著不停轉動著的膠片,模糊的燈光配合著渾濁的音響聲,電影通常就這樣開演了。雖然在電視上也能看到香港片、紅色經典,但總覺得是膠片放映機播出來得才是正宗電影。封鎖在鐵皮箱中的膠片承載著太多,每一幀都是鮮活的世界,定格了的光陰。
真正接觸電影,應該還是上大學后,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條件去如饑似渴的觀看各種電影。毫無疑問窮學生最為廣闊的世界就是互聯網了。相信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每天都會去逛VeryCD等資源分享站,去搜羅新老電影、紀錄片、音樂等,真得感謝互聯網上如此多得字幕組貢獻出精彩的翻譯。有趣的是,我會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的觀影品味(跟風而已),在上課和游戲之余,尋找IMDB上打分較高的作品挨個兒看。譬如大名鼎鼎的長期排在第一位的《肖申克的救贖》就是我要補課的對象了。諸如Top250的作品《教父》、《后窗》、《搏擊俱樂部》等等
8/31 記錄一下因為covid錯過的第一次screening
在鐘樓頂端日復一日的注視埃菲爾鐵塔:巴黎城市街景繁華,夜晚燈光璀璨而壯闊;車站里行人行色匆匆,就著列車的蒸汽、櫥窗里的牛角包的香甜、咖啡店里的演奏的樂曲、虎視眈眈的獵狗和轉角花店的芬芳上演著著日復一日的故事。
穿梭于精妙而復雜的齒輪和零件,或許是一種使命讓Hugo隨著鐘聲回到過去,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意義。于是電影的后半段,鏡頭不斷重疊:從對父輩遺留的謎團的追隨到George Melies傳奇的一生
我不是一個影迷,因為我還停留在觀看新聞報道的電影這個階段。
當初看了一部3D《阿凡達》,并沒留下什么視覺的深刻印象。后來,我覺得2D、3D對我而言沒有任何區別。我原來只是在看熱鬧罷了。
看過《雨果》之后,我補了幾篇影評,才知道雨果原來是獻禮片,原來那老頭是個真實的人,原來這是一部傳記。經過你們自身電影人、電影專業人士的點撥,我才徹底再次堅信原來我是一個電影圈之外的人,只是一個俗子,原來什么都不懂。
就像高中寫英語作文一樣,經常會說,事情都有兩面性。有說《雨果》好的,就必然有不喜歡這部電影的。那些罵那些沒看3D就來罵這部電影的人,那些嫌這部電影沒內涵的,都各有說辭。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已。
對我而言,無知的我沒抱任何態度、沒摻雜任何個人情感的去看這部電影。可電影剛開始,我就很納悶,為什么車站那個督查對待雨果這個小孩子那么粗暴。而后,我又納悶,那個老頭對那個孩子怎么也那么粗暴。最后,我更納悶,那個老太對那個放電影的作者怎么也那么粗暴沒禮貌。我更不明白

《雨果》讓人流連的兒童片 真實3D的虛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