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08:59
首映:2019-06-18(中國大陸)
年代:2019
時長:98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1
觀看數:28194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關于蘇陽《大河唱》的瞎想:傳統藝術的沒落,真的值得惋惜嗎?
蘇陽粗礫的聲音摩擦著我的耳朵,石頭般堅硬的詞語擊打著那個叫做心的東西——
日月星辰,/不停輪轉,/生在塵埃,/誰能回到塵埃……
扎根在陜甘寧廣袤大地的五位原生態藝人,有著自己的心憂和方向:
魏宗福——皮影戲班班主。一直念叨皮影要滅亡咧,我想好好拍幾折戲,美得很~
張進來——秦腔劇團團長。排戲唱戲,張羅演出,為手下的演員謀福利。對著兒女說:一代有一代人在乎的東西,現在這個時代太浮躁~
馬風山——我就喜歡唱花兒,一直唱一直唱~
劉世凱——陜北說書人。早早死了兩任妻子
當老劉聽到孫子唱出爺爺那時的音樂,他驚喜又欣慰地笑著說:“他怎么會唱這個?”沒人知道若干年后他爺爺的音樂是否還尚存,或許長大后孫子會讓爺爺那時音樂用另一種方式呈現生長,生長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都覺得新時代的生長,它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這不止記錄片中談及的音樂等面臨的問題,繪畫,文學等藝術同樣存在,但我總覺得,其實這種解讀是停留在形式上去解讀傳承,就是覺得它呈現出來的形式變了就覺得是要滅亡了。這未免太過狹隘和悲觀,畢竟我們不能要求一棵樹的種子開枝散葉后和這棵樹長得一摸一樣
悄無聲息地上映、悄無聲息地下映也許已經是國產小眾電影的常態了。
小眾是因為它不夠世俗、不夠主流,但絕不是因為它不夠好。
就拿《大河唱》來說。
低于1%的排片讓它自始至終都掩埋在犄角旮旯里。
沒有曝光,沒有人群為它站臺歡呼。
只有少數有幸看到它的觀眾在影院里發出淡淡的笑聲,并暗地里記下了幾位主人公的名字。
之后,恐怕不會再有人提起。
大多數時候我都認為電影需要時間的沉淀才能看清它的底色與魅力。
但今天這部我卻迫切地希望趁還有排片,更多人能去看一眼。
20190612銀川點映。我們從青藏高原游牧到黃土高坡是不是因為看見她才開始農耕?她一路從星宿海奔流直下,使生息在此繁衍,定居…這片黃土不善表達,尤其對她的情感,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舞蹈不足呢?有皮影戲,說書,小曲,坐唱,秦腔,花兒……“阿哥的肉呀,冷的是身上嗎胸膛”這兩句詞和三弦兒,嗩吶等等等等…被這些聲音包圍,人們發出的這種聲音是一種本能,無需在意是否理解這種本能,重要的是你在聽這種本能的時候,你在聽什么?說出我們的感受。黃河的聲音,這些畫面的聲音,君不見
《大河唱》里看到的不僅是電影,更是民族的靈魂(文/曲昌春)
如果不是我的合作伙伴丹飛老師邀請,我可能就與這部優秀的電影失之交臂了,因為她太低調了,以至于多數人都不知道6月18日還有這樣一部電影上映。
兩年,1600小時的拍攝素材,剪輯出一部90分鐘的音樂紀錄電影,對于從事電視行業的我而言,從這幾個數據我就能讀懂其中的艱辛,片比近乎1000比1,柯永權、楊植淳、和淵導演,你們真夠狠的。
《大河唱》是一部音樂紀錄電影,聚焦了五個人物,除了蘇陽之外,其余4人其實就是徹底的素人
關于蘇陽《大河唱》的瞎想:傳統藝術的沒落,真的值得惋惜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