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片的人物塑造不夠豐滿,人物之間的主次顯得模棱兩可。索爾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這此冒險的目的是為了證實他的科學論斷,這是他為了信仰而走出的執著一步。但其他幾個人在故事中占有怎樣的位置?導演沒有說明白。我以為,故事是由一個主要人物、一個次主要人物——買冰箱的工程師——和幾個兄弟式的次要人物構成的,而這種結構是不穩定的。《回來的路》做得比它強很多。就如專業影評人所說,索爾代表的是“人類追逐未知的勇氣”,“糾結木筏應該用纜繩(其實是電線)綁定而非麻繩”的賣冰箱的工程師代表的是“理性”。但我認為,他們兩人其實都是理性,因為他們都相信科學。但索爾是個理想主義者,工程師是個現實主義者。索爾的非凡之處就在于,他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科學家,這種理想主義體現在他的固執和堅守上,他堅信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踏上了瘋狂的遠征之路。工程師在這群人當中煞風景般地腳踏實地,但索爾自己其實恰恰才是最腳踏實地的那個人,因為他把科學研究帶出了塵封的圖書館

傳奇探險家海爾達爾的生平以及他在1947年乘坐簡易的木筏穿越太平洋的真實故事。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關于永不放棄追逐夢想的故事。
其實看電影時覺得他們一行人及其不靠譜,不管是男主不會游泳還要用木筏穿越太平洋,還是胖子拿魚叉叉鯊魚,扔掉捆綁的鐵絲,用無線電匯報一切平安,被鯊魚群包圍……感覺……一直在作死……
但是仔細想想,可能是我失去了理想主義者的那一腔孤勇了罷,“只要相信沒事,就會沒事”男主作為一個科學家,為了證明自己論述,可以不顧性命,船員們跟他認識不久,也決定一起出海
《孤筏重洋》我們被自然接納了,像海鷗和魚一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