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寧寫于2013年6月7日)
當反思戰爭的電影作品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開始厭棄那些用所謂追思的方式來表達虛妄的感同身受,澳大利亞導演凱特·紹特蘭執導的影片《少女洛荷(Lore)》將故事背景置于二戰結束時的德國,整體風格卻給人新鮮感。紹特蘭以女導演特有的梳理情感的細膩手法,將情緒特寫與情境意會,應運得豐沛舒適,結合凄迷寂寥的畫面,動人心扉的配樂,把握良好的表演,呈現出了一部充盈著特別氣息流的好看電影。
影片改編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的作品《暗房》,或許有小說作為依托,影片的劇本容易來得扎實豐沛,令全片看來頗耐人尋味,在整體通暢連貫的態勢下,調度的張弛有度和情緒的蓄積爆發,也一路推進而來。影片雖然有將情緒放大的趨勢,但選用的切入點恰好,很好地規避了可能的詬病。不得不說,導演的特寫鏡頭雖然夠多夠細膩,具有足夠的渲染和烘托的效果,但不顯矯飾拖拉,而那些仿佛在訴說著未卜命運的空鏡,雖也出現頻密,卻不顯空泛,好似每一組畫面都飽含著情緒,不論凄清冷寂的,還是觸目驚心的,從而增加了影片的藝術印象分。

《少女洛荷》莎斯琪亞·羅森道爾作品,長大需要經歷一些事和一個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