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讀到攝影師的出現,我才意識到曾看過根據原著改編的電影,重看電影,不再像書有韻味,電影弱化了很多東西。奇怪的是,我反倒覺得文字比電影更有畫面感,好像電影不斷堆疊瑣碎,書更有帶入感。
書中強調穿越荒漠並沒有多難,但電影也太簡單化了這段旅程,一千五百磅的行李每天都要花數個小時裝、卸,電影非但沒湊夠一千五百磅的數,連每日要重複的裝卸也沒給個描述性鏡頭,彷彿很簡單。
攝影師和羅賓的關係,書中濃墨重彩的描寫,從反感到要麼決裂要麼親近,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兩難境地

從1971年的《小姐弟荒原歷險》開始,澳大利亞的電影總是離不開國土中部那綿延萬里的滾滾黃沙,仿佛這證明了居住在海岸線大城市的澳大利亞人,在這種千篇一律的都市現代文明下,對于遠離海洋的沙漠的心馳神往。他們或逃避,或尋覓,在孤單的旅途中去尋找人生的意義,這可能是一代澳大利亞人的共同理想。而本片中這位具有獨立精神的勇敢行者--羅賓戴維森,她正是這種理想的最佳代言人。
本片改編自羅賓戴維森的自傳體小說《軌跡》,如實地再現了女冒險家準備旅途和踏上旅程的全過程。在旅途的準備過程中,羅賓只身來到了澳大利亞中部的愛麗絲斯普林斯,她希望找到三只野駱駝和一些經費。顯然在這里,她的生活并不是十分愉快。蠻荒小城中,男性占主導地位,女性往往沒有發言權,白人對待土著居民冷眼相待,高大威猛的駱駝只是一幫畜生,人與動物之間,甚至人與人之間都存在這不對等不和諧的因素,理想主義的她表露著許多不滿的情緒。這讓她在人際交流中產生了困難,因為與她那些善于交流的親友相比,她更希望以不會說人話的動物為伍

【沙漠駝影】羅伯特·科爾比主演,個人感想,并非影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