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10 03:37
首映:2019-10-29(中國大陸)
年代:2019
時長:50分鐘
集數:4集
連載:4全集大結局
評分:8.8
觀看數:50615
來源網:三年網
我們的動物鄰居:2019推薦,北京市民您好!請查收一份來自野生動物鄰居的問候
文字: 徐嘉偉 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
[視頻]
提起自然類紀錄片,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BBC出品的各種高分神作,從《藍色星球》到《地球脈動》,再從《王朝》到近期上線的《七個世界,一個星球》,BBC的系列神作通過對地球生態的揭秘,讓觀眾了解了鋼鐵叢林之外的生命奇跡,拉近了人類與自然的距離。但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不是久負盛名的BBC自然類紀錄片中的任何一部,無關非洲草原、南極冰川、亞馬遜雨林任何一處遠方,而是一部關于北京,關于我們所生活的城市
1-鬧市:紅隼、北京雨燕(古建筑,不落地)、刺猬、鸊鷉
2-園林:赤腹松鼠、巖松鼠、歐亞紅松鼠(北松鼠)、中華大刀螳(卵進城)、長耳鸮(食丸)、鴛鴦(樹屋)、蚜蟲和瓢蟲
3-古城:家貓(流浪與絕育)、烏鴉(垃圾場和城中過夜)、麋鹿、綠頭鴨(野鴨島)、家燕、丑鴨(遷徙迷路)、蒼鷺、蟬(幾十年唱一回)
4-郊野:黑鸛(投食)、獼猴、禿鷲、金雕與喜鵲、黑翅長腳鷸、大杜鵑、灰鶴、蜜蜂、縱紋腹小鸮、豬獾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Sir電影)
央視爸爸又出手了。
但畫風大變。
放下嚴肅端正的姿態,滿屏“嚶嚶嚶”;
走出高大上的場景,街頭巷尾到處鉆。
唯一不變——
它依然努力講述著關于“我們”的故事。
央視奇招——
拍動物,不去荒野,不找森林。
反而去人類最多的地方拍。
中國哪里人最多?
北京,必是候選之一。
鋼筋水泥,吵雜喧囂。
一座城,承載了多少人的追尋和迷惘。
從“蟻族”“蝸居”,到現在說的“北漂”,和它相關的詞,都浸染著沉甸甸的苦楚。
但忙碌的城市人應該都忘了——
我們身邊
曾經的原始森林,
如今的鋼筋城市,
留給動物的生存空間能有多少?
加快城市化的進程,
放慢生態化的腳步,
留給人們的生存空間能有多少?
人類愈發增多,
物種愈發稀少,
工業文明和自然文明的沖突與對抗。
希冀看到人與動物的和諧與共生。
而不是發展的結局,
是人類無休止的扼腕嘆息。
這些美麗的動物們,
希望你們親眼看見,
親耳聆聽,
親身保護。
第一集,帶腳環那只北京雨燕和職業為研究者的老人十幾年后再重逢。鬧市的一對夫妻善意照顧小紅隼和方便攝制組。
第二集,初中生花費三年觀察鴛鴦,外國人幫助下花費8小時制作小窩,學會爬樹,全家人幫忙下觀看小鴛鴦出生,很感動。曾經住在天壇的自然博物館老師每年尋找長耳鸮,這次帶學生一起終于找到了。
第三集,更是感動非凡,截圖和說明如下。有流浪貓志愿者,生態研究者,愛心市民,船只商人。
第四集,有十里渡餐館老板為了想留下老鄰居黑鸛投魚喂養
“自然距離我們,其實并不遠。”城市的奇觀背后,《我們的動物鄰居》更教會我們如何敬畏生命。
2015年,剛剛拍完《第三極》,從青藏高原下來的杜興對猛禽異常敏感。
一次在北京的辦公室開會,看見一只大鳥從窗外掠過,“紅隼!”他們一下就認了出來,“猛禽生活在CBD這件事值得一探。那么松鼠呢,烏鴉呢,黃鼠狼呢,刺猬呢,這些身邊的小動物,城市里的野生動物,是否可以做一部片子?”
紀錄片《我們的動物鄰居》就這樣誕生了,但距離這個想法誕生已經過去了四年。他們經歷了什么?
城市立體生態的生動演繹
我們的動物鄰居:2019推薦,北京市民您好!請查收一份來自野生動物鄰居的問候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