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電影嗎?
對《鳥類變形記》的評價雖然不多但相當兩極化
喜歡的人稱其為詩,而厭惡的人則說:
“這是配有旁白的PPT”。
導演卡塔里娜在這部姑且可稱其為“家族傳記電影”的作品中利用舊物件、書信、照片、錄音重建了其祖輩的過去,16mm膠片拍攝的精心建構的影像有如靜物油畫,旁白中疏離的男女聲囈語般講著從祖父母到孫輩的家庭瑣事。
沒有線性時間、沒有敘事,沒有剪輯和運動。
難怪有人看完會感到不明所以。
《鳥類變形記》是極度私人化的影像,
它的確像詩一樣傳達著朦朧模糊的情緒,

這部電影由Tilda Swinton等人制作和執導,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了伯杰的思想、藝術和政治觀點。它結合了紀錄片鏡頭、訪談、藝術作品和舊有素材,為觀眾提供了對伯杰思想和生活的深入了解。
評論家普遍對《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持有積極評價。他們贊揚了電影對伯杰復雜人物的深入描繪,以及它通過四個季節的呈現,展示了伯杰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系。電影還探討了藝術創作、政治意識和人類關系等主題。
然而,作為一部紀錄片
故事以父母的書信來往展開,逐漸回憶二人生活的點滴,直到母親去世后家中孩子離開大樹被迫成長,之后聚焦生者完成影片。
宏觀上看,有《鏡子》的影子,與《羅馬》相比同為私人化創作不同表現形式上。個人認為應該加入鏡頭語言或者臺詞推動,僅靠旁白和鏡頭拼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觀眾的情感流露。
細節上看畫面考究,多處完美構圖看的人大呼過癮,膠片和顆粒共同作用的畫面質感別具一格,故事主線的推進上也有很大創新。
全片以第一人稱或近距離特寫的鏡頭填充,以導演的私密家庭記憶溯洄講述故事

平靜到不愿多說一句,但更想留住一些感受。
鳥類變形,人的變形。樹,母親的身軀。海,父親的無蹤。人,就是這樣可愛。世界廣闊無垠,太想抓住些什么,解釋出什么,對于自身、由己及物。沒有、沒能。托物言情。
能說世界、生活是詩嗎?一個人成長的瑣碎之中,透著詩的本質。與此同時,碎渣要咽下,它同陽光一起發芽。鮮花怒放的過程,層層伸展。首先是美映在眼前,隨之而來的痛,花沒有說。
“一個人的終點是否就是他的起點。”
常在睡前雙手相握,試著感受彼此,就像不屬于一個身體。常擁抱、感受一棵樹

植物 海洋 天空 鳥類 皮膚 身體
一部影片裝得下大世界 無限延伸
北影節的片子 遲到了五分鐘錯過了開頭 片子總體滿意
花朵綻放的延時 鏡子的運用 大特寫到皮膚的細節 十幾秒的一個幾乎靜止鏡頭
海水 波浪 鋼琴聲 談話聲
對物件的珍視 對孩童印跡的收集保存
植物標本 海馬標本掛在女人的耳邊頭發上
想要記錄好幾處臺詞 可惜匆匆而過
人類社會之外有大的世界 共生共存
最近游蕩在所謂的文明文化之中 少了些像春天時對萬物生長的觀察
這部影片對我是一個提醒 提醒我之前收藏的紀錄片都該看了

1
一個奇跡!12分50秒,一個女人祖爾米拉讀起了梅爾維爾的白鯨。到晚間人們停止游蕩時,她還能聽到貝亞特利斯的祈禱聲。他們都相信圣母瑪利亞,能夠帶給他們圓滿的人生。
原來這部影片是關于海洋的。他把人們的生活硬生生的拆成了兩半。孩子們好像很高興,但是只能看死鳥,親雕像,畫大樹葉,收集貝殼,看(安哥拉)郵票為樂。母親還會看墻上的插座孔。
然后媽媽去世,女兒降生,一切都像是最自然的現象。就像一棵樹倒了,一只鳥飛了,一個裸體的女人在海里數著數。人拿著一面鏡子在樹林里裝逼。第66分鐘

“鳥類變形記”一次先鋒性的探索,一次有意義或無意義的嘗試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5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