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14:57
首映:2014-04-29(中國大陸)
年代:2014
時長:104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6
觀看數:65110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催眠大師》胡靜主演,難得的國產懸疑片佳作
1、選角問題:演員密室表演張力不夠,特別是配角的選擇是國產電影的一大軟肋,覺得是配角就憑關系上了?就比比韓國電影吧,不管主角如何基本每一部配角都很出彩。
2、情緒渲染低級:開始驚悚中間平淡結局敗筆。開頭故意渲染恐怖情緒透露出制作者的不安全感-怕不吸引人,小伏筆埋得太淺-莫文蔚一調鐘看過幾部歐美大片的都能猜到對徐崢的催眠開始了。解釋蒼白-如果在真相大白前是7分,老太太老師解釋后就只有5分了,明明是想往歐美大片的視覺和故事性上靠,老太太一出現一說話我的思緒就到了80年代某部大陸刑偵片里了。
3、我真覺得王耀慶長得挺帥的。
類型化電影可以做到什么樣的效果?懸疑片像琵琶曲,特定的類型用特定的琴,觀眾的預期是琴弦,故事是琴譜,畫面、聲效和一句句臺詞像音符,層層疊疊,忽前忽后,嘈嘈切切錯搭成一曲《十面埋伏》,心情起起伏伏后可以品評一番,然后癮足而去。電影《催眠大師》正是填補了近年來中國電影在心理片這一題材上的空缺,讓人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心理疾病,難以觸摸,不見首尾,催眠師想要治愈的究竟是哪一個病癥?
無論多么向陽的房間,也總有一個偏幽暗的角落。這個角落白天看來毫不起眼,讓人可以輕易忽略,黃昏時偶爾光線掃過照見的粒粒浮沉,就像是一譚死水上常年安靜的浮游生物在大災難來臨前慌忙逃竄,等到夜晚降臨,它們紛紛變成鬼魅魍魎,纏繞而來,霸占了整個房間的靈氣,扼住屋主的咽喉,直至窒息。
這個被忽視的角落,就是被人隱藏在腦海中的那些片段,它們或讓你感到內疚,或讓你感到壓抑,抑或是讓你無比驚懼,無法坦然面對。當每個人被生活表明的光明和繁瑣蒙蔽,漸漸忘記或主觀的忽視了這些感受,它們就慢慢成為你潛意識,看起來并不存在
縱觀全劇不論鋪墊還是視覺都順理成章,當我看到徐開車沖進水里的時候就在期待最后結局的那番哲理的話語,原諒自己,太俗套了,這是全片唯一的劇情漏洞,因為徐不應該原諒自己,他不敢開車是對的,他自殘是自我逃避,他自我催眠是對自殘的逃避,他雖然自我催眠后外表正常,心里抑郁卻被掩蓋,那不是很好嗎,抑郁而終是他自己給自己的懲罰,他選擇抑郁的活下去是勇敢的,他比死更能折磨自己,原諒自己也好,不原諒又如何,徐本身就是勇敢的,他其實不需要治療,他需要的是活得長,所以他害怕開車,勇敢的人根本不會無法面對愛人的死,如果任真的是病人,徐會用自己的實例開導她,不會像影片里那樣,我也相信鬼,去愛他們,即使被他們傷害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好好活著最后總能和他們在一起的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二二一(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104079/
不得不說它的的確確不能稱之為一流的影片,它的匠氣頗濃,有些臺詞不過是照本宣科,應當是套用了某些名句,后半段略有欠缺,前半段鬼片?喜劇?嗯哼?但是還算是不錯吧,至少治療與被治療這個梗還沒爛,的確也做了一些準備知識,看這個電影時突然想起楊絳先生對鬼神之說的論證,我曾不滿于最后模棱兩可的說法,因為我膽小啊,而現在卻有了深一層的領悟
雖然我一再認同,拍電影寫小說也許不是為了表達什么所謂的主題思想,而只是為了講好一個故事,但一部電影或小說,作為一個敘事文本,它背后必然有一套邏輯的支撐,它必然表達了某種傾向性。因此,我接下來所要說的未必是《催眠大師》的主題,卻一定是它的傾向性——導演到底認同了哪一種觀點,又通過影像的語言引導觀眾接受著哪一種觀點。
褪去它繁雜的敘事技術(繁雜可不是個褒義詞,之所以稱其技術為繁雜,因為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的精致結構,若沒有一個豐滿而動人的故事作為內核,那么所有的技術都只是為技術而技術,形式與內容是剝離的,炫技而已,毫不值得稱道),這部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多年前,心理醫生徐醫生因酒駕出車禍,轎車翻落入水中,轎車中清醒的徐醫生多次試圖解救女友無果,便丟下尚有意識的女友和另一個同車的好友,獨自逃命,導致他們二人喪命; 自那以后,徐醫生終日活在對他們之死的自責中,甚至出現了精神失常,但他自己卻刻意欺騙自己,不承認自己精神失常的現實;為了救治他
《催眠大師》胡靜主演,難得的國產懸疑片佳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