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 W?adys?aw Strzemiński本人不夠出名還是因為什么原因,在華文網站上很少能夠搜到其相關信息。在外網上搜到了相關的英文條目
相關鏈接[http://culture.pl/en/artist/wladyslaw-strzeminski]
至于條目中說到的Unism這個概念,則不甚了解,考慮到影片中涉及到了蒙德里安,結合畫家本身的作品風格,感覺應該是抽象主義畫派的一種延伸或改良。而關于W?adys?aw Strzemińsk本人的歷史則可從條目中知道。其實整部影片相比于導演安杰伊·瓦伊達的大理石人,灰燼與鉆石
默念著“對于愛與藝術,最多也只能傾己所有”這句話哭了一整場。
他畫著先鋒的作品,卻放置在了倒退的時代。這明明是個嶄新的國家,卻充斥著陳舊的霉斑。當畫布被斯大林的旗幟染紅,正昭示著政治染指藝術。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歸之途。一個顯赫的藝術家被辭退工作開除藝籍,沒資質買顏料沒余錢買糧食,藝術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讓人心寒。
瓦伊達遺作,再現寧折不彎的先鋒畫家的最后歲月。沉穩克制的敘事掩不住厚重的歷史感與“個體是歷史的人質”的悲涼底色

#豆瓣春日影展#
1、越是沉重的題材,越是鮮艷的外在表達,矛盾自然油然而生。
2、電影一開始的歡樂與鮮明,與后期在受到迫害,學生反叛,藝術品被清理等等的環境里,色調是壓抑且昏暗的,前后的對比讓人不噤唏噓。
3、藝術有時候就是天賦,而天賦的升華是人性,是與身俱來的東西;政治是后天的界限設置,是人與人之間形成隔閡的根本外在因素,更是人性的產物,兩者怎么能混為一談,又怎么能完全沒有界限?

在看的時候我就一直有一個疑問。
正值疫情期間,我在微博熱搜上知道了方方這個人,大家都叫她公知。那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否是國外公知的一種呢?
當我有次看到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從教科書中剔除時,我是震驚的。因為魯迅先生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特別犀利,像一把刀直接撕破了那些遮羞布,直接刺中我的心。但是在現在2020年,在微博上的一句話,跟別人觀念不合,馬上各種帽子就帶上來了。
公知、美分、小粉紅等等。
但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有人對現狀滿意,那必然有人會不滿意,那么

在全民社會現實主義的環境下,藝術家可能都是這樣被迫滅亡的吧,放棄自己的初心方能生存,才不是宮崎駿漫畫中的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真的可笑可笑,在影片中一個鏡頭,薪酬人員對斯特熱敏說:這個社會,唯有勞動能食。這樣的事堪比文化大革命?非常喜歡死特熱敏在劇中所說的:在藝術與愛這兩件事中,我們只能給予我們所擁有的。在他窮困潦倒大限將至之時,竟然送只能送一束用顏料染成藍色的學生送的白色的花給他的亡妻,他就只擁有這些了。現實從始至終,我想最困難的還是他的女兒吧,先是母親去世

克日什托夫·皮耶欽斯基出演,《殘影余像》臺詞截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