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殘影」(AfterImage)用色彩和生命力作開場白:描繪一群草原上寫生的年青人,散發著擋不住的青春氣息;主角反而是上了年紀,缺少一手一腳的藝術家,但他身體的殘障和年紀沒有約束他思想上的破格和自由,在他身上展現著的快樂和活力甚至不斷影響著身邊健全追隨著他的學生。
但這自由的色彩只維持了約10分鐘,下一幕藝術家白天在室內作畫,忽然整個空間被吞噬在一片超現實的血紅色當中,原來一幅幾層樓高的史太林紅色宣傳畫剛掛在大樓外
民主,自由,權利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多么的重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和進步,為曾經的苦難致以無限的惋惜。1948年12月15日,一整面紅色貝魯特肖像條幅升起,完完全全地擋住了斯特熱敏斯基家的窗戶,遮天蔽光。斯特熱敏斯基用美工刀將窗外紅色條幅劃開一個口子的舉動,是一個普通居民維護私人住所采光權,也寓意著一名畫家堅持藝術創作的自由空間。

用了兩個晚上看完的電影,太沉重的題材總是無法讓我一次性看完,就像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當情緒到達一個點時我需要用暫時的轉移讓它漸漸消散
這是瓦依達導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畫面干靜的仿佛不管再加上什么都是多余的去掉什么又不完整一樣,我很少去看特別悲傷沉重的電影而且還是紀實性的,那種對于現實的無力感會影響我很久,就像這部電影說的是蘇聯統治波蘭后的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就像故事的主角斯特熱敏斯基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只是歷史中的一陣風而已

被紅色籠罩的房間,壓抑而又來勢洶洶,大概從這一刻開始,就已經預告了他之后的人生。
電影已經足夠沉重,可或許,現實要比之更甚。
所有人都被封住了嘴。被強行要求站隊,若是你所支持的是他們的對立面,他們會溫和地對你說“我建議你改變立場”。
而始終不愿意站隊的人,或者說持有不同看法的人,最終的下場,是被排斥被打壓被抹殺,甚至失去了畫畫的資格,因為,他買不了顏料。不是買不起,而是因為不能買。不,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被排斥被打壓被抹殺,而是整個藝術的死亡。
我不懂藝術,不懂畫作
1893年11月21日生于明斯克(現為白俄羅斯)波蘭紳士家庭,在明斯克附近的茲洛塔戈爾卡天主教堂受洗。他的父親是沙皇軍隊軍官,1902年退休。
1904年,他11歲時加入莫斯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軍校,1911年畢業。這所學校為他提供了細致的教育,是斯特澤明斯基父母夢想的軍事生涯的第一階段。
1911年,開始在彼得堡的沙皇尼古拉斯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在這里,他獲得了廣泛的知識領域的建筑學和軍事建設的歷史。
1914年7月中旬,剛畢業不久,他就被派往比亞利斯托克區的奧索維克要塞,擔任工兵軍官

【殘影余像】布洛妮斯拉娃·扎馬洲斯基出演,一部沉重的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