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04:01
首映:2016-05-14(戛納電影節) / 2016-10-05(法國)
年代:2016
時長:128分鐘
語言:西班牙語,法語,英語
評分:8.4
觀看數:76322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詩無盡頭》2016年,非影評:關于詩,關于一個前詩人的transference
個人記錄,內含劇透,不喜勿噴,好走不送。
就沖這個配色和漫天的想象力,一定要給滿分,我真的最喜歡看天才發瘋了。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我害怕活著。不!你害怕死亡。
我真的徹底明白柏拉圖以及xx為什么討厭詩人和藝術家了,他們豈止是不定時炸彈,他們簡直就是不定時核彈。
最喜歡的部分居然是安安靜靜地道具的黑衣人。
突然意識到兩位詩人,尤其是主人公,也永遠都是一身黑。
室內永遠鮮紅的墻仿佛一片紅光,一切東西變得都像夢境。
他和另一個女詩人在一起張狂的日子猶如絢麗的煙花。
南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大名鼎鼎,我孤陋寡聞,之前不知道竟還能拍成電影,比如《詩無盡頭》(智利/2016/亞歷桑德羅·杜佐洛夫斯基/傳記電影),而且還是自傳作品。
巴贊曾一再強調,相較于電影的風格來說,電影的題材才是第一位的。《詩》給了我完全的耳目一新的感覺,她描繪了亞歷桑德羅年輕時和他的藝術家朋友們的“瘋狂”生活;她用一種肉眼可見的簡陋方式來完成布景,表現出一種“無需制造”的藝術風格。
——“我把魔鬼出賣給了靈魂”,就是這樣無理而深刻。
而且這是一部關于詩人的自傳
(字數太多,故而只好影評。)
里面的角色定位感覺很熟悉,一個物質性的家庭,解放,一個朋友,一段經歷解放了父親的陰影。一個嶄新的地方,釋放。一位指引者女性,神秘的引力,卻又不歸屬,卻又泛濫,分道揚鑣也是個合理的結局。明明我不了解這樣的敘事結構,我卻對其很熟悉。這樣的歷程合乎情理到一種老套的地步,不過,這樣也正好承載。他與另一位新詩人相談甚歡,最后又背叛了他,為何呢?似乎這是對一個藝術家的老套橋段進行演繹,我無意批駁,只是出于好奇。或許我們需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
Thing is, 事情是這樣,關于你的回憶,其實就像你的夢,你會記得,見到過一個如此矮的人,矮到好像長在地里,見到過一個如此高的,好像踩著高蹺,要伸長到天上去,你記得你的母親有歌劇般的嗓音,你的外婆是那么傷心,她的頭埋得是那么低,直接砸到了蛋糕上,每當下意識想起暴君般的父親,他的話語和言說就像一個浮空的巨頭,凝視著著火的詩歌,一個喜歡狗的人隨時都懷揣著一個狗,一個喜歡跳舞的人永遠都踩著舞步,親吻大量發生,就好像從未發生,你覺得自己長大,你就真的長大,回憶的生機只寄存在你自己身上
也許作為一名導演最難拍的電影就是自傳電影了吧。相比于把顯微鏡頭對準“我”,其他的命題顯然要容易處理的多。“我”是在不斷變化的,現在的“我”如何看待曾經的“我”,這種自問自省不說投射到大銀幕上了,能夠自己完成自我的和解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拿小編自己來說,偶然翻到五年前自己的豆瓣電影打分,都有一種不能原諒自己的感覺,更不談其他方面的了。就這點來說,佐杜洛夫斯基無疑是一個勇敢且真摯的人。
作為導演這是他第二次把鏡頭對準自己了,[現實之舞]起舞自己的童年,續集[詩無盡頭]再次放大了自己叛逆的青春期。相比于前作[現實之舞],“我”只能算半個主角,另外一大半的鏡頭聚焦在父親和母親身上。而這次,父親和母親的地位完完全全退到了后面,“我”占據了銀幕的全部。
詩與遠方
[現實之舞]中,父親用肉身體驗了把智利人民的痛苦殤痕之旅,然而洗盡鉛華回到家中的父親并絲毫沒有改變,暴戾與權威一如既往。他依然高聲訓斥著佐杜“不要對弱者施加同情與憐憫”,以嚴厲的眼神叮囑著佐杜“你將來要有出息,多看生物書
我以為我接受不來這種“藝術”電影,畢竟我的認知里,是接受不了“不事生產”的酒精死亡與性事狂歡的。
但出乎意料的,這個影片的拍攝手法讓人驚喜。充滿了暗喻與意象。這對極了我的奇怪胃口。
詩人與朋友筆直地穿過鎮子時,他們說“為了形成我們的意識。”
或許“穿過鎮子”只是一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表意手法,象征一些他們年輕時做過的看起來很蠢的實驗。但那句“為了形成我們的意識”卻讓我喜歡。
我們都是在混沌中實踐著,行成我們的意識。
詩人念的第一首詩是綠色,他的母親大約是全片唯一的綠色
《詩無盡頭》2016年,非影評:關于詩,關于一個前詩人的transferenc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