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7 02:28
首映:1995-04-07
年代:1995
時長:104分鐘
語言:英語,西班牙語,加泰
評分:8.3
觀看數:35812
來源網:三年影院
“土地與自由”悠悠的革命往事平民史詩
第一部肯老爺子的電影應該是《我是布萊克》,之后是風吹麥浪。《土地與自由》的敘事仍然一如既往得溫柔且殘忍,最后結尾孫女拾起包裹著布蘭卡出生之地的泥土的紅色領巾的轉場也那么殘忍,如同《風吹麥浪》《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肯式結尾總是用著最溫暖的陽光講完最悲傷的故事。《麥浪》中戴米恩赴死前令人心悸的深呼吸,《土地》中布蘭卡后背綻放的血花,肯洛奇那個永遠站在左翼的導演,他又真誠又殘忍,一面孩子式得把人類最美好的理想主義奉為圭臬,一面又把現實政治的殘忍丟給觀眾
看這部電影的人估計不少都是看過喬治·奧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電影用孫女在爺爺去世后,翻到爺爺遺物新建展開陳述的。主人公是名英國年輕下崗工人大衛,英共黨員。在西班牙駐北非的軍隊在佛朗哥發動叛亂后,受共產國際號召和自己的一刻保衛民主與自由的正義之心,偷渡到西班牙參加保衛共和政府戰爭中。
大衛參加的并不是之后在歷史上留名的國際縱隊,而是加泰羅尼亞地區的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簡稱馬統工黨)的武裝。戰爭并不激烈,但是乏味和折磨人。雙方躲在各自的山頭上,拿著陳舊的十九世紀的武器,雙方都很難擊中對方,主要是通過對罵和煽動對方逃亡作為武器。
大衛在參加完一個攻打村莊的任務之后不幸受傷,回到巴塞羅那養傷,風向卻變了,蘇聯派來的軍事指導團開始干預,要求所有的共和政府武裝聽命與其支持下的西班牙共和軍。而后大衛又因此要參加國際縱隊和西班牙女友兼戰友布蘭卡鬧翻,但他目睹到共和軍為了獨攬大權不惜向昔日同志發起進攻(奧威爾原著稱為“內站里的內戰”),不禁幡然悔悟,回到了原先的馬統工黨陣營。
但好景不長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該如何去理解同樣作為人類個體的某個國際縱隊成員的行為?
誠然,或許其中難免會有些在亂世中意圖以冒險投機的失業者,但是我們的的確確知道在這隊伍中存在著大量高唱著國際歌沖鋒在炮火前線的志士。
在他們眼中,穿過這場硝煙,就能到達——或者至少是靠近——偉大人類事業的彼岸。在他們眼中,擊敗西班牙法西斯叛軍,鏟除這片土地上不公正的資本主義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創舉。他們懷揣著再建一片凈土的赤誠來到伊比利亞,與共和軍并肩作戰。
紛爭的亂世中充滿著人類發展前路的不確定性
主角方同樣是激進左派,敵對方同樣是與德、意沆瀣一氣的法西斯集團,中間還同樣有個接受過大量蘇援的、態度曖昧搖擺的本國合法政府,當然也不能忘了同樣在一旁裝模作樣玩綏靖“中立”的英、美。
只需要稍微改改就能拿來用。把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 P.U.O.M.)的游擊隊換成土八路,共和政府換成國民政府,佛朗哥法西斯換成日本法西斯……
然后我們就可以看看某些柿油分子的嘴臉了。
影片中對中國觀眾來說,最有親切感的就是合唱國際歌了吧?至少對70前的觀眾來說,小時候百思不得其解的“英瓊耐許耐爾”是那么的熟悉。
曾經有那么一個時代,曾經有些人相信“工人無祖國”、“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世界革命”,當佛朗哥反動派,發動軍事政變,要推翻民選的西班牙社會主義政府,于是,全世界的志愿者,投奔革命圣地巴塞羅那,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
看到那些來自歐洲各國的民兵,喊著革命口號,唱著國際歌時,忽然感到小時候沒有一點概念的“英瓊耐許耐爾”,還真的曾經存在過
“土地與自由”悠悠的革命往事平民史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