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5 06:30
首映:1993-09-08(中國香港)
年代:1993
時長:90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3
觀看數:49886
熱播指數:44
來源網:三年影視
【異域之末路英雄】意外的劇情片 好多年前原來看過
電影不錯呀,演技不錯呀
當然主要還是題材好,和導演的水平也有關系,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去選這個題材
小時候就看過一遍,那時就覺得他們死得好可憐
此時再看,最感動的還屬片尾 羅大佑的歌聲響起的瞬間
頓時徹悟這首歌在唱這些
我曾無數次說起 雖然我怪七怪八音樂聽了一堆 多數時候也都在聽那些玩意兒 但是內心最感動的 永遠是羅大佑和鄭智化
貌似 我很少有觀點是不被和諧的 但相信在臺灣問題上 我們的政府是靠得住的
整體感覺,厚重和滄桑感不如前作,用更多筆墨放在了吳孟達飾演的老謝和林志穎飾演的阿丁這對“父子兵”的溫情以及與關之琳飾演的緬甸奸細之間的人倫悲劇,在政客們的政治口號下,小人物的命運只能是墊腳石和炮灰。
參考《亡命金三角》《異域》等書籍記載,查找人物原型,賀司令對應殘軍第三代首領段希文,鄧克保作為串聯兩部作品的靈魂人物塑造稍顯單薄,取代了現實中的雷雨田,范龍對應楊維綱/韓鑫,羅輝對應羅星漢。與前作一樣,對殘軍運毒販毒的事實一筆掩蓋,也是時代和創作環境的局限。結尾太倉促
很多人都覺得本片不如前作,包括我在內竟然也有幾分這種感覺,可是本片的制作水準照理來說,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要比前作來得出色,但究竟為何會讓人覺得不如前作呢?我個人總覺得本片似乎少了些什么,但卻說不出來……
先來比較一下這兩部作品:
比較一:客觀性
第一部:7分。基本客觀,但多少有些丑化解放軍的成分,而且部分情節還是有迎合討好當局的嫌疑;
第二部:10分。非常客觀,對緬甸軍的民族情感作了表現,突出戰爭的悲劇性,對泰國軍則是述而不評。
比較二:反思力度
第一部:9分。盡管劇組有所保留,但畢竟影片描繪出對戰爭的殘酷,對戰爭中生命的價值作了思考,可算是中國最早的戰爭反思片了;
第二部:9分。同樣具有較強烈的反思色彩,而且這回將生命的意義提升到了比政治更高的高度,在這點上本片可以說超過了前作。
比較三:畫面質量
第一部:6分。比較粗糙,畫面質量差不多相當于70年代初南斯拉夫的老電影;
第二部:9分。很精致(就當時而言),不亞于同一時期一些西歐電影的畫質。另外,本作的場面很大
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后,李彌退往臺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老撾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饑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于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愿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于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余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于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于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后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并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后四處找外援。可是
異域I》有一首主題曲——《家太遠了》,三首歌都是羅大佑的作品,在《異域I》中是王杰主唱,而《異域II》里羅大佑則親自出馬了。聽過王杰唱的,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怪異的感覺——也許王杰真的只適合去唱他的情歌,90年他唱的時候明顯就是一個未經世事的小生在撕心裂肺的空喊,2003年的時候王杰再唱,悲情是有了,那種經歷戰爭的蒼涼感卻仍然沒有表現出來,反倒是羅大佑深沉而略帶嘶啞的聲帶更好的詮釋了這種意境。第一次看《異域II》的時候,片尾閃回鏡頭,《大地的孩子》配合著《亞細亞的孤兒》,兩者融合于一體,凝聚為非常有震撼力的一段,至今記憶深刻。
【異域之末路英雄】意外的劇情片 好多年前原來看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