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上映時為平媒寫的評論,發表版有刪節)
接過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獎杯,導演婁燁俯身對著話筒說:“畢飛宇老師,我覺得你應該上來。”
觀眾席里,小說《推拿》的原作者畢飛宇穿著簡單的襯衫、帶著無邊眼鏡,認真地對著婁燁搖了搖手。
到電影《推拿》問世,已經是這部小說經歷的第三次改編。2013年夏天,話劇、電視劇《推拿》先后進入人們視野。電影《推拿》其實在這一年的3月就已經殺青。這部電影的后期制作斷斷續續花了一年時間,據傳僅嘗試過的剪輯版本就超過100個。這也成了婁燁職業生涯里制作周期最長的一部電影。每當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婁燁就給畢飛宇打電話。
小說《推拿》創作于2008年。據畢飛宇說,從起意要寫到真正動筆,他只花了幾天時間。對他來說,無論是推拿還是盲人群體都不陌生。畢飛宇的第一份職業是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老師,如今很多盲人推拿師都是他學生的學生。18萬字的小說,畢飛宇花了13個月寫成。2011年,因為這部小說,畢飛宇接過了茅盾文學獎的獎杯。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推拿》話劇、電視劇和電影的改編都被提上議程。

繼2012年票房與口碑都不盡如人意的《浮城謎事》之后,婁燁不再從網帖的“狗血”故事里尋找素材和靈感,而是著眼于對優秀當代小說的改編,繼續挖掘邊緣人物的并不邊緣的感情述說。而作家畢飛宇的《推拿》,這一講述盲人這一邊緣群體的獲獎小說,就此被關注、商榷、分析與重置。由于原著人物眾多、脈絡繁復、篇幅較長,且因這一群體的“盲”而造成通篇畫面感的缺失,而電影極其注重“視”語言的特性,使得其被公認為最難拍成電影的小說之一

“推拿”2014,婁燁不是我的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