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9 13:48
首映:2016-07-08(中國大陸) / 2015-04-11(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2015-09-01(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年代:2015
時長:73分鐘
語言:無對白
評分:6.9
觀看數:11569
熱播指數:1162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冬】暑期三部國內電影之一,超過北緯40度的日常。
完整圖文請關注簡書號:春逝的時光筆記。
其實我并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這部電影,尤其是在看了許多影評之后。
有人從七天的故事情節發展中解讀出了基督教《圣經·創世紀》的味道,也有人從片尾梵音中聽出了佛家的意義,還有人在得鳥殺魚、得人烤鳥、老人化鳥中悟道了輪回的概念。那么《冬》短短的73分鐘究竟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在影片結束的時候,出現了導演打出的這樣一段字幕。“謹以此片獻給天上的爺爺”,可以看出導演通過這部電影表達的是對爺爺的思念之情。有篇文章中提到說導演拍攝此片的初衷來自于家鄉的一些留守老人,那么從這個角度去看這部電影是否更貼切呢?
白雪皚皚的長白山,老人獨坐雪地里。白茫茫的畫面里只有老人的身影,寒風吹起的雪花肆無忌彈的在老人身邊翩翩起舞。孤獨,就是電影的基調……
雪山中孤零零的木屋,獨居的老人。
每天重復著一樣的事情。將小魚缸里的魚兒帶到雪地里放生后再釣起來,回到家放在桌子上。老人和魚,就這樣度過白天的時光。
鋪好整潔的“愛之花”枕巾,仿佛妻子仍舊生活在身邊
電影院排片很少,去的大多也是沖著型爺王德順。開場老爺子坐在結冰積雪的河面,鑿開了一個寄托希望的洞,獨自垂釣。失去老伴后,魚的陪伴成了生活里的一絲燭光。但隨著凍僵的小鳥的出現,魚就成了討好小鳥的食物,而小鳥也會叼來蟲子給老人,有了更多的互動。小孩先偷了老人的小鳥,隨后代替小鳥成為新寵,小鳥自然免不了步了魚的后塵。小孩帶給了老人前所未有的歡樂,但小孩最終也是要離開的,墜入了那個代表希望,同時充滿欲望的冰洞。而重新墜入孤獨陰影的老人,也只能靠幻象中的妻子尋求平靜
在豆瓣的第一篇評論獻給了冬。文筆不好,只是表示自己心中的感想。
首先,最近幾部片蠻火,致青春,黑粉,賞金獵人,故事老套,情節庸俗,演技差,考得無非是腦殘粉們所囔囔的盛世美顏。顏,再過個五六十年又如何。
相對而言,冬這部片,更像一股清流。也注定不會有票房(不知道電影院會否上)。當然,冬并非完美,場景上,光影處理上火候欠到。但是就沖那不隨流,不合污,我給5分。
老人在雪地里釣魚,仿佛一幅話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王德順不愧為老戲骨,一個人,撐起了一部電影,正如吃飯,睡覺,都是演技。整片無言,卻處處語言。孤獨而又殘酷。魚-鳥-童-魚,形成一個輪回(PS,魚鳥童都好可愛,殺魚,鳥的情節真心不敢看,心疼)。而最后,老人放棄前者,想要后者,但是結果失去前者又失去后整。仿佛孤獨的輪回,這也許就是每一個空巢老人的內心。到最后的最后,始終一個人徹徹底底一個人,最后的化鳥是解脫?但是終飛不出這冬天,飛不出這雪山。
我以為/我已經把你藏好了/藏在那樣深/那樣冷的/昔日的心底
我以為/只要絕口不提/只要讓日子繼續地過去/你就終于/終于會變成一個/古老的秘密
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長/而/早生的白發/又泄露了/我的悲傷
——席慕蓉《七里香》
所謂巧合·不過是意欲而為
壹/
周五午間,不小心瞅到微信訂閱號「門唱片」推送的文章。7月2日電影《冬》的放映+見面會將落地重慶。現在正值夏日,為何這樣一部奇怪的電影會上映?冬,不應該冬天看更符合嗎?
帶著滿滿的好奇心,點開文章。
幾段黑底黃字很顯眼。失語,黑白。或許是天生對這樣的文字敏感,寥寥幾行便吸引了我。于是一個偽文青的我,頓時扮演著好奇貓的角色,想對夏天里的冬,一探究竟。
人與人初次相識都有各自的第一感,但我對于《冬》的初映象,不同于伊麗莎白和西蒙的錯覺。
進入影院。倒數第三排,右邊靠墻。
關掉燈光。夏天里的冬,正式開始。
[img=2:C][/img]
隱忍入骨·孤獨如鯁在喉
貳/
白色,漫天的白色,冬天漫天的白色
作為中國青年一代的新銳導演,邢健用自己獨特的影視語言向人們展示了電影獨特的魅力。看過電影《冬》的觀眾可能第一印象就是這部影片沒有一句對白、獨白和旁白,并且全片是黑白色的表達。
沒有語言的表達無疑是艱難的,但是電影的聲音并不是只有語言,還有音效和音樂。《冬》這部影片的音效和音樂對于電影影像的烘托、渲染和詮釋,在筆者看來遠遠超越了語言,“語言的表達在此出現可能會讓影片更加蒼白無力”。這部影片在2015年第十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獲得了“最佳錄音獎”,回到影片中漫天飄雪的的深山,寒風凜冽的呼嘯、踩踏雪地的跋涉、主人公與魚、鳥、小孩的各種交流,這一切都在音效的描繪下,讓人們去感受到那種孤寒冷清和短暫的情感宣泄;相比而言這部影片的音樂更是極浪漫主義的一種表達,著名音樂家劉索拉老師為這部影片做的音樂,據說完全是因為這部影片極致的影響表達和邢健的執著感動了劉索拉,最終音樂選擇的主要樂器是古琴,將影片所要表達的生死和情緣進行了畫龍點睛的勾描,弦敲肺腑,使影片更具有東方文化表達的存在
作 者 : 嫻 清
無聲電影時代早已過去,默劇是一種與電影發展史上較最早期的電影形式,從技術手段上來看,快鏡頭把簡單的情節推出一種動態感,不需要語言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心態。
中國哲學上,無言包涵的意韻是無窮的,一旦思考變成文字落在紙上,就要受限于語言,然而在今天這個頻繁炫技的光影世界中,能用心去拍一部無聲電影,也實是勇氣可嘉。
《冬》是講述一位垂垂老人的故事,他走到人生盡頭時一種對生命的不調,隱藏在壓抑中的生冷,默然的悲哀。一位老者在冰天雪地之中,獨自坐在冰面上釣魚,“獨釣寒江雪”,似乎也應是這樣的畫面.然而柳宗元的姿態并不是呈現出的瀟灑,卻是忠直未見能閱世抒才的清高淡泊,骨子里未有屈服之心.
可電影中的老人卻有著深入的人性缺陷,幽閉在自己的世界中,回憶成為了溫暖心頭的一點點火,并不是為了一種理念的執著。
他把釣到的魚養起來,每天周而復始的,做簡單的吃食、睡覺、看魚,魚是生機和活力的象征。他看墻面上泛黃的舊照片中的女子,曾是他的愛人,而在魚的陪伴中,沉入夢香
【冬】暑期三部國內電影之一,超過北緯40度的日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