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4 20:58
首映:2010-10-07(漢普頓國際電影節) / 2011-05-06(美國)
年代:2010
時長:96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6.8
觀看數:94925
來源網:三年影視
《我的無形符號》2010年,An invisibla sign of Jessica' mind, can you see it?
導演Marilyn Agrelo的故事片處女作。也許正因為是處女座,所以很用心的在講故事。
很久沒看到這么平靜又舒服的電影了。明明拍的是當代生活的故事,但卻沒有出現任何 所謂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作為道具,ipad,apple,甚至是telphone和notebook computer都沒有出現在影片中,我想這就是讓我暫時遺忘這是發生在當下這個充滿
緊張的生活背景下發生的故事。
每個人在生活中活生命中都會出現讓人痛苦的經歷,父母離異,病魔,親人的背叛......這個經歷會轉化成無形的痛苦一直纏繞著人們,讓人們無法擺脫,甚至習慣依賴于這個夢靨,無法自拔。然而
我們也需要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把它轉化成無形的力量,帶在身上。痛苦和快樂是一種力量,雖然無形,但是我們卻感受得到,抓住正確的力量,我們故事的結局都會是“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挺喜歡MONA那小姑娘的,長的很順眼,
DEFINE EVERYTHING WITH NUMBERS,
心中的小執念,莫名其妙把所有心事寄托在鄰居脖子上掛的數字項鏈上,心結最終也被他打開。
挺有想法的一個電影,從一開場的童話中引出女主的心理依據,
也許放棄自己最好的東西,傷害自己可以換來愛的人的重生
可是父親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犧牲好起來
雖然明明知道如此,卻不敢放棄最后的希望
不愿放手
很喜歡女主把所有東西用數字標記的方法
心情是2,18,在心情是42的時候,有什么不能發生的呢?
數字是那么確定,沒有把握不住的無力感
那么可以就這樣的生活下去了,樹枝的形狀是2,斧子只是個7而已
一切都可以變得簡單
影片中的斧子很關鍵,據說小說原作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二十歲去店里買了一把斧子”——我其實未讀過小說、或許理解有所偏差——光從影片看,很多問題都直接牽涉到開頭父親的童話,王國人口爆炸,國王要處死面包師傅家人,父親提出砍去每位家人的肢體以替代死刑。于是,小女孩失去了她的腳。不過,童話以家人美滿團圓而告終。
斧子——正是那個布偶“心魔”(行刑者)砍斷所有人肢體的道具。童話中和現實中的父親把“犧牲”——被迫的付出,作為家庭圓滿、幸福、甚至是有錢(童話情節)的先決條件。顯然,父親也強迫家人和他一起如此“犧牲”。小女孩除了根據這個觀念,自己理解演繹出一套怪癖之外,還將斧子視為“犧牲”的象征,她也需要這件象征物時時提醒自己。
女孩成人之后,這個“執念”畢竟顯得怪異,所以她時時在偽裝,“撒謊”。買了斧子后,她特地將斧子裝裱粉飾為“7”,掛在教室里,恐怕也是這個原因吧。這個教室是她最初愛上數字的地方,“斧子7”其實是對她自己的教具。之后,陰差陽錯,傷了自己的腿,恐怕是幼年童話的投射吧。不過
影片開頭的動畫象征意義就是蒙娜希望用自己的殘缺來給父親換來健康。她放棄了跑步的愛好、放棄了周圍的朋友、放棄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整日與數字為伴。她封閉自己,數字成了她唯一的愛好與慰藉。她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只會偶爾通過敲打數字來吐露自己的心聲。
但她的努力并沒有換回父親的健康,她卻反而被母親趕出了家,給她找了一份數學老師的工作。課堂里與孩子們的交流讓她逐漸打開心扉,同時也遇到了科學老師。兩人一開始的交往中她還是封閉自己,欺騙自己,她也不愿意表達她對小女孩的喜愛。父親的每況愈下讓她意識到自己的殘缺無法換來父親的健康,同時與數學老師的對話對它影響很大。她先是明白了是自己拒絕了身邊朋友的關心,同時數學老師撇掉所有數字尋找生命中的愛情的意義也讓她意識到,除了數字,還有愛情可以改變她的生命,讓她重新融入社會。
她終于不在欺騙自己,把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表達了出來,與物理老師以及小女孩組成了新的家庭。“愛并不代表要犧牲自己,完整的總比殘缺的要好”。
個人感覺電影情節尚可
《我的無形符號》2010年,An invisibla sign of Jessica' mind, can you see it?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