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8 08:38
首映:2010-10-07(漢普頓國際電影節) / 2011-05-06(美國)
年代:2010
時長:96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6.8
觀看數:15627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我的無形符號》用數字標記人生
小女孩蒙娜把自己的意義寄托在那些具體的數字上,但最后卻發現,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那些可以計算、可以衡量的數字,而是愛。只有愛可以幫助她抵擋一切恐懼。同時,愛意味著全心全意的信任與付出。愛是看不見的,但比看得見的數字更真實。
這部電影出自年輕的女導演之手,充滿恬淡的溫情。值得一看。
影片中的斧子很關鍵,據說小說原作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二十歲去店里買了一把斧子”——我其實未讀過小說、或許理解有所偏差——光從影片看,很多問題都直接牽涉到開頭父親的童話,王國人口爆炸,國王要處死面包師傅家人,父親提出砍去每位家人的肢體以替代死刑。于是,小女孩失去了她的腳。不過,童話以家人美滿團圓而告終。
斧子——正是那個布偶“心魔”(行刑者)砍斷所有人肢體的道具。童話中和現實中的父親把“犧牲”——被迫的付出,作為家庭圓滿、幸福、甚至是有錢(童話情節)的先決條件。顯然,父親也強迫家人和他一起如此“犧牲”。小女孩除了根據這個觀念,自己理解演繹出一套怪癖之外,還將斧子視為“犧牲”的象征,她也需要這件象征物時時提醒自己。
女孩成人之后,這個“執念”畢竟顯得怪異,所以她時時在偽裝,“撒謊”。買了斧子后,她特地將斧子裝裱粉飾為“7”,掛在教室里,恐怕也是這個原因吧。這個教室是她最初愛上數字的地方,“斧子7”其實是對她自己的教具。之后,陰差陽錯,傷了自己的腿,恐怕是幼年童話的投射吧。不過
看到豆瓣打分不高,那就帶著隨便看看的心情來觀賞。
隨著片頭開始,原以為只是部搞怪,亦或是簡單的煽情片,但當這娃娃開始為了爹地啃肥皂開始,我就意識到這并不是部簡單的片兒。
其實蒙娜娃娃并沒有真的一直把自己當個孩子,當她為爹地的病情牽掛于老師的數字掛件時,她已經是個小大人了。爹地隨口一個故事,原來沒有隨著那根蠟燭被吹滅,而是吹進了小蒙娜的心里,她就這么默默地為老爹分擔著。
突然想起小時候做過的一篇英語閱讀,說姑娘對父親會經歷三個過程,小時候會把父親比作天,父親就是一切,崇拜、眷戀不言而喻;青春時期,姑娘有了文化見識,就視父親不屑,因為父親的一言一行古板老土,不可理喻;等姑娘為人妻為人母了,開始理解父親,對日益老去的父親充滿同情和不舍,這時候的父女情才最為升華。蒙娜基本印證了這一規律,愛父親所愛的數字、跑步,幫父親畫健康圈、買五金,直到最后老法師的點醒,才開始追尋自己的人生。
話說老法師,真的夠獨特。回想當年的小學老師,確實對我的影響很大。老師喜歡的,說過的,都是真理,毋庸置疑
很偶然的看到了這部電影
大概是被它的名字給吸引了的緣故吧
影片的開場很像《魔法灰姑娘》(記不太清楚,到底是不是這部電影了)
我還真以為會是部童話故事之類的片子
沒過多長時間
便回歸現實生活中
原來是和電影力的主人公們一同看了場動畫片
哈哈
這是影片的開頭
影片中就不再多的評論了
可能因為是心理學的緣故吧
對其中他的父親在院子中畫了個缺了口的圈圈做那種類似于呼吸訓練的鏡頭倒是讓我印象深刻
因為我也覺得那倒是個不錯的方式來排解我們的苦悶——所有的苦悶可以從哪個缺口中宣泄抒發出去,很不錯的方法
但是看到后面才慢慢發現
原來在父親生病之后那位大夫說得很對,他需要的是位心理醫生
爸爸是精神分裂癥!!!
天哪
如此愛爸爸的主人公為了換取爸爸的痊愈,舍棄了自己的所有愛好,長跑,音樂,還有電影!!!還有很神奇的會想到隔壁數學老師的項鏈的奇偶數會影響到父親的痊愈,搞些惡作劇出來
.......
這些都像是劇情描述
不在這里羅嗦了
影片最后主人公通過和小朋友們的相處
從自己迷茫混亂的狀態中抽離了出啦
雖然沒對數字達到癡迷,但還是有些感觸....
一直以來,數字便是主人公的全部...但最后她發現,生命遠比數字復雜....人的感情,人的道德,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感觸,但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的無形符號》用數字標記人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