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頓說:“人們說我和卓別林很像,那完全是誤解。卓別林有流浪者的哲學,而我是正直的勞動者。”
巴斯特·基頓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福爾摩斯二世》,1924年上映。
這部電影豐富的想象力與行云流水的剪輯甚至大大超越今天的某些電影,長鏡頭數量之多令人驚嘆,現實與夢境交織,主角走入熒幕中的“戲中戲”段落連伍迪艾倫的《開羅的紫玫瑰》也相形見絀。
作為與卓別林齊名的笑匠,基頓的電影主題仍然沒有很大的變化。主角仍然是一個非常幸運且樂觀的男孩,只有孤獨一人的時候才會悲傷,只是基頓要更憂郁安靜一些

越看這種看電影,越會清晰的意識到,所謂電影的形式、手法早就被先人前輩們玩爛了。
電影《福爾摩斯二世》講述了一個夢想成為偵探家的電影放映員在追女孩時被誣陷為小偷,他在夢中化身偵探懲治了壞人,醒來以后和了解了真相的女孩重歸于好。
電影對于主人公的塑造是夢想加善良,同時笨笨的滑稽,還有些小人物耍小聰明的心理。幾個鮮明的特點立住一個討喜且博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這個形象非常呼應整個故事的設計。沒有讓這個人物去改變啊,追求夢想啊,生活就是生活,可能美好只存在夢境中

《福爾摩斯二世》冷面笑匠的可愛喜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