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06:33
首映:1961-12-20
年代:1961
時長:105 分鐘 / U
語言:意大利語
評分:8.4
觀看數:12325
來源網:三年網
意大利式離婚:大片鑒定喜劇片 意大利小市民電影和市民中的逃亡者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意大利社會原來也是這樣的,在天主教會的統治下,身體的禁錮,道德更多以尊嚴來形容,活力以藝術及職業的方式表現。律師的陳述簡直就是帕瓦羅蒂清唱版的演出,其言詞之壯妙生動,細節之到位,聲音之動人令人難以置信。
女人:永恒的對愛的饑渴。
即使12年,始終仍要說,“老公,你還沒說你愛我呢。你不這樣說我睡不著。”肯定的回答后是,“有多愛呢?”過度的饑渴激發出的反抗的念頭,不,應該說是被女人過度的渴望及自己的欲望所煽動出的陰謀與暴力。
一場多么完美的謀殺案,完全利用了人性的弱點。女人對愛的渴望,哪怕背著家庭與生命,他們在海的黑崖上畫肖像的神態如此專注,遠勝于之前在一切社交場合的左顧右盼。那是等待著別人給自己贊許與評論,而此時,她想要以自己來證實。
律師對自己工作的過度自信,不,也許這并不能怪他。比起現時代的論理不論情來說,不能不說他有他更人性的一面,只是這種人性被利用了,被更深層的人性,人的本性或本能。
富有意味的結尾。背叛的同時也被人背叛。
最近全在刷十幾年前看過的老片,這次刷沒有記憶中的經驗,恐怕過于理性,想得太多,失卻了不少觀影樂趣。
香港80年代嘉禾與新藝城的不少作品或許受這部影片影響良多,人物腹黑的心理活動作為畫外音貫穿始終,人設與演員上帥氣但腹黑的男主丈夫與他俗氣的老婆。當然這部作品更高級,時代背景(二戰記憶的喪失與貴族衰亡)、宗教的陳舊影響(197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不允許離婚)與人設(沒落貴族與暴發戶)等等,使得這部“殺妻故事”背后的揶揄諷刺和表面的惡毒歡樂一樣多。
一、意大利式喜劇
在五十年代末到整個六十年代的意大利,連續十年的時間,獲得報酬最高的演員是喜劇屆的精英們。維多里奧?加斯曼就是其中的翹楚。低沉著臉時,他展現了生活中的悲劇,歷盡坎坷后的風霜;只要揚起眉毛,支著那雙大耳朵,他就是招搖撞騙、游戲人生的大男孩。于是,他可以是“不知名的人”中忽閃著雙耳的強盜,也可以是“女人香”(Profumo di donna 1974)中暴躁、絕望的上尉法烏斯托。在他的獲獎紀錄里還有著輝煌的完勝經歷,只要一經提名就等于把獎杯揣到了懷里,別的演員只能回家抱著小狗療傷了。
滑稽喜劇學派在20世紀產生于法國,飄洋過海在美國得到發揚光大,經過二、三十年才慢慢在法國和意大利得以傳承。可以說,美國有卓別林,法國有雅克?塔蒂,而意大利有托托。后面兩位演員都成名于四十年代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卓別林式喜劇的影響,經過一番洗練揉搓后很好地融入了異國文化的全新世界。托托擺脫了意大利盛極一時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嘲弄生活的目的,以充滿戲劇性的演出使得銀幕上充滿了滑稽與怪誕
看本片前有必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其一,意大利60年代致力于戰后重建,一批喜劇誕生,風靡一時,其特點是喜感十足又不致過于惡搞,以免觸痛未愈之戰爭傷痛;其二,本片拍攝于1961年,當時的意大利作為天主教國家,由于宗教的戒律而有離婚禁止法,那時候想離婚,通俗得講“只有等到夫妻一方死才能看到婚姻的結束”——這就是所謂的"意大利式離婚",直到1970年該法律才廢除。這才催生了本片的故事,本片由導演皮埃特羅·杰米(Pietro Germi)根據小說《榮譽之罪》而觸發靈感,男主角為了和他愛慕的表妹結婚,不得不設計讓妻子出軌,然后殺死妻子。針對不合情理的婚姻法律條文,本片以喜劇的形式給予諷刺。由于涉及到殺妻等聳動話題,因此差點還被禁映,但上映之后卻大受歡迎,尤其是在當年嫌離婚非常麻煩的美國更是票房賣座,還榮獲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和奧斯卡最佳劇本。
本片由意大利國寶級男演員馬切羅·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主演,片中他完美的詮釋了一個輕浮、齷齪的中年男子的角色。馬斯楚安尼在本片中的形象是有代表性的:他結了婚
我很多的電影記憶都源自小時候央視六套、八套、一套,還有河北衛視電影大世界
當時央視六不停的預告佳片有約要播近期的影片,索菲亞羅蘭的《意大利式結婚》就是其中之一,多年后得知還有一部《意大利式離婚》還是黑白電影,同一個男演員 ——馬賽羅馬斯楚安尼出演,除了他是費里尼的御用男演員,還因為長得像克拉克蓋博讓我很有印象。
男主厭倦了結婚多年的妻子,對表妹神魂顛倒,天天幻想各種搞笑場景中殺死妻子,自己在得知過失殺人只需3-7年刑期時,開始偷偷的策劃殺妻,等計劃達成之后
意大利式離婚:大片鑒定喜劇片 意大利小市民電影和市民中的逃亡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