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3 10:12
首映:1980-09-26
年代:1980
時長:89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1
觀看數:22928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星塵往事:暴贊喜劇片 我不是伯格曼,也不是卓別林。
列車上長滿死人臉
不安的男人四處張望
對窗的另一輛列車里
滿載著歡聲笑語
笑語晏晏的女子
隔窗向男人遞出一個吻
擺針走動著
聲響愈來愈大
男人叫來乘務員
他掏出憑票
指著窗外的列車
他不該屬于這兒
這是場默劇
我們沒有得到答復
列車開始發動
鼓脹的行李不受顛簸
沙礫傾瀉而出
男人拍打著窗戶
想要逃離此處
到處都是死人臉
就跟你我一樣
蒼蠅,或者海鷗
盤旋在廢墟上
海風蕭瑟
男人不解地望著女人
此刻她也滿心疑惑
兩輛列車開往同一個終點站
這是場默劇
我們只有黑白顏色
形式和主題上仿擬八步半。可以看見伍迪老頭夾帶了很多私貨,neta元素很多。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喜劇導演的創作困境。解構愛情,解構自己,解構存在的意義。回憶,夢與戲中戲的交織編纂一個復雜而真實的導演形象。在四個女人的關系中徘徊焦慮。
他極度自戀的扮演上帝,不管是桑迪本人還是電影戲中戲里的桑迪。每一個人都在圍著他要簽名,和別人的談話永遠會被打斷,桑迪厭惡這種困境的同時也在享受這種困境帶來的存在感。
但是他又迷茫于存在的意義。甚至戲謔的借用外星人的口道出了意義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核心。
初看伍迪·艾倫,最先記住的一定是他所飾演的那個話癆老頭兒:中產階級、調侃猶太人、不相信宗教······但是這些角色真的是伍迪·艾倫本人嗎?在訪談錄《我心深處》中,伍迪·艾倫做出了很多解釋,其中《星塵往事》中的幾段話可以解決短評中“這個老頭兒就是伍迪·艾倫”的問題。
史提格:我最近重看了《星塵往事》,這部電影對我仿佛是某種啟示。其實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也并不是很多年前,當時我就非常喜歡,但它的影響絕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明顯地顯現出來。
伍迪:那是我的得意之作
《星辰往事》
你總是聽見膠片焚燒的聲音
黑色顆粒被壓緊時非線性的噪點開始了逝去
當我維持這假象向你肩后延伸
手融透你的經絡,燃燒聲噼啪像一陣淺悟的緩慢
穿過
黑色如星空緊張地運動著平衡
你便閃過去的光
召喚,安撫,渴求,圓得同極輕而遠但穩定的管樂
牽連住我
或者說,牽連住我的失勢
我像在過去中猶豫
魂定,身不由己地溶沒,又沉重不移地徘徊在這過程里
并被這絲斷之連恐慌地吞噬
于此感到溫暖的覆裹而不時地決定
黑色之外
浪霧舞繞,你與景節奏地變換著面龐
我知但不愿
徹底穿過了
重新看伍迪艾倫的電影是想在電影里尋找紐約的痕跡和那些普通的紐約客平淡又亂糟糟的生活。從《曼哈頓》開始是個很好的選擇,都說他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看了《曼哈頓》會讓人對伍迪艾倫產生基礎的信任,我們大概確信會從他那里得到什么。
不過看到《星塵往事》,我開始后悔為什么把時間浪費在一個小個子禿頂眼鏡男不知所云的喋喋不休上,他的電影聒噪,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可是故事細節的缺失,特寫和中近景組成的強迫人視線的鏡頭,劇中人近乎歇斯底里的說話說話,不停歇的背景音樂,混亂的敘事邏輯(甚至讓人無法區分出哪部分是戲中戲),丑陋的男女主角(長的丑,身材差,服裝也難看),真讓我難以忍受,想關了電視去睡覺,結果神經都被刺激了,睡也睡不著。
我非常不喜歡這種混亂的電影,這些讓人很不享受的電影卻還常常被冠以藝術片,大師杰作等等的桂冠。據說伍迪艾倫是要在片里表達自己成名后的迷失和焦慮,跟費里尼的8 1/2有點類似,真是個自大狂和虐待狂, 他用他的電影奚落我們折磨我們還從我們這賺走門票和口碑。
絮絮叨叨,兩性情感,高端影迷,作為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的嘲諷,愛幽默的猶太對生活的無奈與感慨......所有的我已知的伍迪艾倫的“作者風格”,在這部自傳性質厚重的黑白片得到無限的放大,升華,最終自成一格,成就大師。
作為一介學生娃,對老艾倫之于生活百態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嘲諷只能是半知半解,他就像是一個愛打啞謎的知識淵博的小老頭,喜歡和我們這些慕名而來的后輩玩智慧上的捉迷藏。但至少有一點,我應該能與他共通:迷影。小老頭是個絕對的影迷,不管是早期還是中期晚期的電影里
星塵往事:暴贊喜劇片 我不是伯格曼,也不是卓別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