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5 22:38
首映:1955-08-25(倫敦首映)
年代:1955
時長:89 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6
觀看數:47078
來源網:三年影視
《深鎖春光一院愁》喜歡視覺呈現,不喜歡故事
《深鎖春光一院愁》:
完成度非常高,臺詞設置精巧,畫面色彩鮮明。
這么憂傷動人的劇情,帶來的艱難與抉擇堪比初三時看《羅馬假日》。看了一點后意識到啟發了托德海因斯的《遠離天堂》。但遠離天堂似乎才是現實,沒有happy ending.
中產階級婦女都愛園丁。洛克哈德森的臉簡直了,完美得跟雕塑一樣。這張臉自高三起一直貼在我屋子,某期《看電影》雜志里的小海報。
和《蔚藍深海》一樣,醫生都扮演知心大哥的角色:因為逃避,所以頭痛。你甚至比過去更加孤獨。你高尚的犧牲有什么意義呢。如果他真愛我
看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故事就像看宣傳畫一樣,色彩濃郁服裝華麗,妝容上更是精致到近乎苛刻,混合著尚未湮滅的貴族氣息和新生力量的朝氣。在奧斯卡最佳影片里,從第24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到第41屆《霧都孤兒》里的眾多彩色影片中,大家似乎都在盡其所能的大膽用色,在歌舞片的背景下還覺得天衣無縫新鮮有趣,放在正常故事片中便是睡前故事模樣了。
在這部名字翻譯的非常優美,《深鎖春光一院愁》里,這種濃重色彩風格的美讓影片美如油畫式的走馬燈。光線也是色彩搭檔的好手
劇情上除了兩個問題以外其余都很棒
1.kirby到底喜歡Carrie什么?
2.kirby到底成長沒有?在Carrie說結束之前kirby一舉一動就好像個神人一樣,波瀾不驚,自信滿滿。Carrie離開后他懊惱的動作或許是整部電影中他感情波動表現的最明顯的鏡頭。當然你可以看到影片對他自然地生活方式是推崇的,但對他對待別人的方式卻有所批判。比如他總是讓別人對自己的生活做主,卻不知有時候女人不希望僅憑自己拿主意。 但是他對此沒做出任何行動,或許導演只是覺得這是kirby順從內心帶來的一點副作用罷了
影片立意明確,表現人生觀、價值觀與愛情的矛盾沖突。首先是階層矛盾。上流人士與下等平民共存于世,看似和諧發展,卻各自形成生活圈,他們之間的關系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差別。這個觀念從奴隸社會就已形成,隨著社會發展,它也隨之發展得更加堅固。當然,個別人士對它是藐視的,他們無法改變,只好通過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影片中眾人反對卡蕾與羅恩的婚姻主要原因便來源于此。其二是倫理矛盾。年長女士愛上年輕男士在世人看來是有悖倫理的。這條定律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當然,它并沒有上一種矛盾更加尖銳、強烈,人們能給予更多的包容,但仍會不自覺的產生異樣眼光。
創作者是如何安排兩個不同階層的人物產生如此強烈的愛情?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地方。
首先,導演設置了兩人的關系。既要兩人不同階層,又要讓兩人能面對面的談話,主仆關系就再好不過了。羅恩是卡蕾已故園丁的兒子,子承父業天經地義(這也為以后一個流言的產生——說卡蕾在丈夫還沒過世時就與羅恩關系曖昧——打下基礎)。然后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劉禹錫這首閨怨詞的第二小句,被用作美國電影All That Heaven Allows的譯名,盡管電影中的季節不是春天(這里大約是取美好的歲月、時光之意)。“新妝宜面”本是期待愛情的狀態;而鎖住女主人公的,是那庭院深深,和庭院內外的傲慢與偏見。
影片的情節初看極為老套甚至浮夸。一位上流社會富有的中年寡婦Cary,一位年輕英俊、朝氣蓬勃的園丁Ron,兩人的愛情遭到Cary子女、朋友的一致反對。面對世俗壓力,Cary放棄了這段感情。直到關鍵時刻
很美的愛情片,雖然劇情老套,但是場景設計卻給人以十分講究的美感,例如在廢棄的小屋和Ron朋友家,場景里會時常出現大面積的透明玻璃-使空間變得十分開闊。而在Cary及Cary所參加的派對上更常見的則是鏡子-反射室內的空間。這兩者間的對比同時映襯了不同階層人們的處事態度。前者:人與人之間透明,清澈,友好,真誠。后者:自顧自。如此看似invisible&unnoticeable的場景設計實則在無形中已讓觀眾深入到劇情與階級矛盾中去。
《深鎖春光一院愁》喜歡視覺呈現,不喜歡故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