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臺看了兩遍,在Alliance看了一遍,還是意猶未盡。在某書店見到了Dvd,鬼使神差地沒有買,誰知以后竟是一片難求,天人相隔(請原諒我糟糕的抒情方式)。
感覺這部片子把歌劇的音樂和它自身的舞蹈場面和情節發展結合得天衣無縫(說得有點夸張),三者相互呼應,相互推動。印象深刻的是暴風雨到來前的間奏曲,兩人之間如此柔情脈脈,風光旖旎。還有Près des remparts de Séville伴奏下的雙人舞,奔放狂野讓人心醉神迷。云雨繾綣散,Carmen離去后Antonio眼前出現的幻影,黑色面紗下勾魂的雙眼充滿著悲劇結局的暗示。
讓我嘆息的卻是Antonio。影片開頭就已經點明,他為舞蹈放棄了幾乎其它所有東西,包括男女之愛。他憔悴的臉上,一雙眼睛被對舞蹈的激情燒灼得閃閃發光。直至他遇到了Carmen,和歌劇女主角同名的不羈女子。他和她不知疲倦地舞著,自己卻漸漸失去了舞蹈的動力。他向她懇求:我們廝守在一起就夠了,不要再跳舞了。這時他已經為她放棄了曾視為自己生命的東西。
她原來卻是已經結婚的人,而且婚姻不能束縛她不與別人發生關系。她見異思遷

關于如何在電影中復活,復制,再現——隨你怎么說吧——戲劇舞臺,不長不短的電影史上有兩個經典的教材,一個是火熱了許多年的臺灣導演賴聲川的電影版《暗戀桃花源》(1992),另一個就是西班牙導演卡盧索?紹拉(Carlos Saura)的《卡門》(Carmen)。
無論電影還要怎樣前進,戲中戲的魅力都不會過時。在電影中復活傳統的戲劇,很有點窺探“豪門八卦”的味道:當戲劇表演被框在一個更大的銀幕邊框中時,我們就會看到許多在戲院觀眾席的黃金位置上也看不到的角度

制作精良!從前有座山——卡盧索?紹拉的《卡門》(1983)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