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同一性的角度談一下結尾。(聯系作業)
以認同度為軸,完全不認同到完全認同為正方向,
1:對簡的愛戰勝對生命的渴望所以來到醫院,僅出于理性判斷和善的考量而自殺。
2:主體為失憶后的自己,對過去的經歷是閱覽而不是沉浸,但認同過去和現在的統一。出于以上兩者以及贖罪的考量而自殺,或許在某個時刻已萌生死志。
3:殺人犯的身份已暴露,原本只是無意殺人還有可能監獄終老,現在大概率死刑。以自殺作為結尾還能留下一個相對和善的形象(不過老變態估計不管身后事:-D)
但自殺的一部分原因

死亡半徑是一部腦洞蠻大的驚悚片,其實除了踏入男主角半徑就會死的設定之外,電影更是帶著一種身不由己的宿命悲劇色彩,人是一種群體動物,群體習慣用好壞的認知方式來定義每個成員,有時候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壞人不一定一直是壞人,做壞人容易,當好人難,尤其背景狼狽不堪的人更難被人接受,利亞姆這個角色天性喜歡殺人,這似乎是原始上的一種怪異嗜好,也許更多是心靈上的缺陷導致的,有的人打籃球有天賦,有的人喜歡畫畫,有的人喜歡看電影,這些嗜好傾向來自于天性,寫在了基因碼里

【死亡半徑】納扎利·德姆克維奇作品,從“有野心沒能力”到“有能力沒野心”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