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7 05:28
首映:2006-11-03(美國)
年代:2006
時長:84 分鐘 / 82
語言:英語,羅馬尼亞語,希
評分:7.4
觀看數:48108
熱播指數:243
來源網:三年網
《波拉特》緊湊的喜劇片 主題與動機有待商榷,手法卑劣
《波拉特——為了建設偉大的祖國哈薩克斯坦而學習美國文化》的調笑功力確實了得,而且我既不是哈薩克斯坦人,又不是美國人,所以就理所當然地可以笑地更開。聽說本片上映以后反響極大,造成哈政府出資在《時代》雜志上登出文章,告訴美國人哈薩克斯坦并不是電影里所說那樣。另外,波拉特那件性感泳衣雖然只在片中出現了5秒左右的時間,但其影響及引領潮流的能力卻是“不是黑色也不是藍色的灰色西裝”無法匹敵的。
影片表面上雖然極力凸顯哈國主持人的蠻荒,但在另一方面,也狠狠地踩了美國一腳。嘲笑美國的反恐戰爭,諷刺美國的大國情緒,同性戀,嘻哈,房車流浪漢(垮掉的一代?),瘋狂基督教,色情行業,哪樣都被導演惡搞了一把。不過也只有這種亞文化才能接納波特拉——美國主流文化嚴重的蠻荒,這樣也就成了一種諷刺。波拉特最后終于學會的"NOT"的笑話,美國文化卻另他失望不已。所以波拉特才回到家鄉,繼續嘲笑自己的鄰居,那樣才是低俗又可愛的波拉特。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0101821.html
剛看完這部片子就上豆瓣上來了。片子本身是很甩的,就是無厘頭啦,個人感覺一般,可能是我對美國文化不是很了解,很難了解到這部影片的精髓。到是對大家的評論有些想法,感覺大多數似乎偏右啊,只是感覺啊,我其實對左右這類東西不是很明白,只是有些評論說大多數中國人是左左。
我是這么想的:第一,美國人民肯定不會生氣。美國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其自我糾正的體制和文化傳統,這種片子只會使他們自己被自己逗樂。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國是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一個人很有錢時他不會怕別人認為他窮,因為他有那個實力隨時砸出大錢。
第二,哈薩克斯坦人民至少是感情上不太過得去。哈薩克斯坦我們不了解,但不能說就落后到不知道電梯不知道抽水馬桶了或者鄰居都是些怪胎。一個大國拍這部片子是一種自嘲和反諷,但因此這樣以扭曲另一個國家來表現多少都有些不妥。當然我相信片子用哈薩克斯坦只是想找個美國大眾不太收悉的地方而已,很多人說如果過于敏感正說明心里不成熟,自卑,我是十分贊同這種觀念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不成熟的心態
《波拉特》這部片子,我看過三遍了,之所以看三遍,不是因為這片子多經典,而是這片子看完讓人開心,省腦子,但是我說它省腦子,只是在看的時候省,看完了想一想,這片子還是有很多槽點的。
波拉特是“哈薩克斯坦”人,我之所以把哈薩克斯坦加上引號,是因為,這里的哈薩克斯坦,只是現實中的那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同人國家,一個按照美國人對歐美文化圈以外的世界的猜想構建出來的一個古怪愚昧的世界,其實也可以不叫“哈薩克斯坦”,叫啥古怪名都行。波拉特大叔也算是個“鄉村名流”,身為國家電視臺第四知名的主持人,有錢,有電視看,還會穿上比基尼去游泳,倘若他一直在這個環境里呆著,也還不錯,畢竟,那個小地方里,大叔已經是個很牛的人物了。
但是大叔的眼界可不止于此,還好,組織上委派他去美國學習先進文化,看看啥是文明國家!大叔坐著飛機在亞歐大陸兜了好幾個圈子才飛到美國紐約,一下地一看,嘖嘖,這高樓大廈,這靚女帥哥,美利堅名不虛傳啊……
但是他很明顯不知道此間的規矩,大好的街道,為啥遛貓遛狗都行,我帶只雞
用類型來規定電影并不是好辦法,因為許多電影,會豐富得難以用語言描述。
所以,把“公路電影”的說法延伸,為了夢想上路,本應是有確定的終點,卻因偶然相遇的人、隨時發生的故事而變成未知,這種彌漫著行旅的氣息的電影,就是我認為的公路電影,令我著迷。
在難得的陽光清晨,隨著Borat的瘋狂,歡喜和感動著。
——I had learned that if you chase a dream especially one with plastic chests ,you can miss the real beauty in front of your eyes.
特別是神降會,在美國太火了,基本每個衛星電視的免費臺都是充滿了這種激情演說聚會的宗教節目,那些人們真實瘋狂的贊美上帝,更有點像入魔或者宣泄。
美國人甚至英國人骨子里面其實滿喜歡這種外國無厘頭的,像前面兄弟提到的Ali G黑人街頭style和這個中亞傻帽兒,這種反主流的東西或多或少給屬于大多數的平頭老百姓一個全新的角度發泄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比如對女權組織說一些輕浮的東西(現實生活他們帶著面具不敢這么做),脫光衣服在大飯店里面肆無忌憚的撒野(現實生活中他們夢寐以求的),以及如何表達對社會上層人士的禮節和善意地對待,比如猶太好心人和上流party,揭穿他們僅僅是因為好奇,要看你出丑看你可憐才如何如何的。其次就是牽強點兒的,人與人之間戒備心理,無法接受陌生人的熱情等等。
PS.片中在塔有類似西班牙斗牛節的活動,主題是“猶太人是魔鬼”的白癡運動,在Borat回國之后取消了這個活動。這個情節太做作了,這種做作的情節屬于典型好萊塢商業制作的lame show。
想法太牛逼了。能顛覆的都被顛覆,能惡搞的都被惡搞,網絡上那些匿名的憤青們與波拉特比起來只能算是蔫兒壞。
《波拉特》緊湊的喜劇片 主題與動機有待商榷,手法卑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