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在今天已經完完全全不是什么新鮮事,一鏡到底的優缺點爭論,也和膠片還是數碼一樣站著兩方陣營,因此這也讓一鏡到底成為了《1917》最吸引人的地方。
當然,《1917》所謂的一鏡到底,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鏡到底,而是由幾十個長鏡頭拼接而成,在我印象中,真正意義上一鏡到底并能叫電影的,應該就是《俄羅斯方舟》了。
雖然《1917》是偽一鏡到底,但鏡頭之間的銜接和場面調度的考究,讓電影在戰爭題材上,達到了殘缺藝術美的極致,這也讓我第一次看戰爭片

技術超牛,幾乎一鏡到底,服化道一流,非常完美地還原了一戰戰場,但最可貴的是,兩個小兵的內心戲也描繪的非常好,在兇險的危機四伏的戰場,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驗中,兩個人都表現出了對親人的思念,對回家的渴望。能僥幸生存下來的小兵對戰爭的認識更清醒,在一次對話中明確感到他對戰爭的厭惡。影片的戰斗場面做的十分逼真,雖然都是遭遇戰,但給人的壓迫感特別強,小兵的命運也讓人擔心。一開始你會被影片特別厲害的技術吸引,后來又會為小兵擔心,當小兵九死一生遇到所找隊伍后,那隊伍休息時
節選自:[木葉飛飛|《1917》:死亡、希望與反戰]
《1917》是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的作品。看慣了美國式的戰爭電影,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拆彈部隊》、《血戰鋼鋸嶺》等,再看英國的戰爭片,感覺更加多了一些藝術氣息。這大概也是歐洲電影,跟美國電影最大的不同。
《1917》大概講述了這樣一個關于普通士兵拯救很多人生命的故事。
超級長鏡頭,沉浸式體驗
《1917》最為人知曉的,就是它的超級長鏡頭,一鏡到底的風格。這同時也是導演薩姆·門德斯的風格。不得不說,這種風格

最后那一段,真的好好哭。
布雷克中尉?
你需要救治嗎?
不需要,長官。
我是第八師的。
你怎么會在這里?
我被派來傳達命令。
第八師?那你一定認識我弟。
布雷克走過來,眼神里帶著期待,
我跟他一起被派來。
湯姆來了?他人呢?
布雷克左右環顧,臉上帶著笑,四處沒看見人,他的笑容逐漸消失,疑惑中夾雜著嚴肅。
他走的很快,請節哀。
布雷克滿臉悲傷。
斯科威爾德把口袋里湯姆的戒指和項鏈掏出來,布雷克顫抖著接過。
布雷克從一開始的高興到逐漸笑容消失,再到悲傷縈繞。

1
沒有“勝者”的戰爭
在《1917》之前,我對一戰了解甚少,只記得初中歷史課本曾高度總結說:一場帝國主義狗咬狗的戰爭。
一戰爆發前,歐洲各國政經發展失衡,各方矛盾日益激化。工業革命滿足人的需求,卻無法滿足人的貪婪,歐洲列強都想成為霸主。于是這場戰爭既分勝負也決生死,造成世界史上罕見的大屠殺。
一場注定沒有“勝者”的戰爭,無法總結出任何深刻主題。就算是戰后興起的女權運動,也是因數千萬戰士化身白骨而起,實在算不得積極意義。這大概也是眾多戰爭片里,少有一戰背景的原因。
戰爭細節

“1917”熱播劇情片 死亡不該是虛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58.html